智利復活節島景點介紹:
復活節島位于東太平洋,東距智利西岸3700多公里,西距皮特凱恩島1900公里,是地球上最孤獨的一個島嶼。它長24公里,最寬處為17.7公里,面積117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600米。島由三座死火山的熔巖流和凝灰巖所構成,呈三角形。土壤貧瘠,較好的耕地局限于島西南部的平原和島東端一隅。沒有溪河,土地干旱,依靠火山口湖和池塘等蓄積雨水。海岸懸崖陡立,高達150~300米。缺乏天然良港。島上氣候屬亞熱帶類型,年平均氣溫約22攝氏度,1月平均氣溫25攝氏度,5月平均氣溫20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約1000毫米,5~7月多雨。
在煙波浩淼的南太平洋上,有一個面積僅117平方公里的小島——智利的復活節島。它以神秘的巨石人像、“會說話的木板”和奇異的風情吸引著無數游人。每年的復活節都會使這個面積不大的小島活躍起來,今年的復活節是4月20日,那些喜愛旅游的人們就可以到復活節島一邊過復活節一邊感受小島的美麗了。復活節島遍布石人雕像
復活節島是由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于1722年4月5日首先發現,當天正值基督教的復活節,故得名。島上的居民則稱它為“拉帕努伊”,意為“石像的故鄉”,或稱“特皮托·庫拉”,意即“世界的肚臍”。小島東距智利本土3700公里,西距最近的皮特克恩島1900公里,像一葉孤舟漂泊在萬頃碧波上。
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們或臥于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邊。其中有幾十尊豎立在海邊的人工平臺上,單獨一個或成群結隊,面對大海,昂首遠視。這些無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動,高鼻梁、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雙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幾十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有些石像頭頂還帶著紅色的石帽,重達10噸。這些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巖、凝灰巖雕鑿而成,有些還用貝殼鑲嵌成眼睛,炯炯有神。
令人不解的是,島上這些石像是什么人雕刻的呢?它象征著什么?人們又是如何將它們從采石場運往幾十公里外的海邊呢?有人說這是外星人的杰作。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阿納凱。
復活節島北部的阿納凱是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除一排威武的“莫埃”石像外,一片金黃色的沙灘又長又寬;岸上的棕櫚樹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島最高點,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頂,極目遠眺,島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盡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與藍天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從山上下來不遠便是著名的“七尊莫埃”景點。據傳,它是一個毛利巫師的七個兒子等待歐圖·瑪圖阿王到來的地方。“達海”是全島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群。每當傍晚,人們步行到這里觀看日落,霞光映紅半邊天,巨大的石像被襯托出永恒的剪影。
復活節島人熱情好客,友善禮貌,每迎來賓都獻上串串花環。男女青年能歌善舞,每逢節假日,男人頸套花環、裸露上身,女人頭戴花飾、下穿羽裙,跳起優美的羽裙舞。這種舞蹈同夏威夷的草裙舞相似,是智利旅游活動的“保留節目”。島上的傳統節日島人節.
島上最大的傳統節日莫過于一年一度的“島人節”。每年春天,全體島民齊聚奧龍戈火山頂,選舉自己的首領“鳥人”,祭拜自己的神明。“鳥人”出自島上流傳的一個神話:古時候,造物主瑪科·瑪科向島上的祭司傳授宗教儀式和祭神物品——海鳥蛋,并指定海上兩個礁嶼為取鳥蛋的地方。
這樣,每年8、9月份海鷗飛來之時,島民們就會集中在奧龍戈海邊。每個部落推選一名選手順崖下海,游到2公里外的大礁石上尋找鳥蛋。第一個得到鳥蛋的選手立即游回島上,將蛋交給自己的酋長,這個酋長便成為當年的“鳥人”。整個一年里,他都被島民供奉為神明。由于游泳取蛋時常遭鯊魚襲擊,這一活動已停止100多年了。但神圣的祭典儀式、多彩的化妝表演仍然保留至今,“鳥人”仍是島民的崇拜神。為適應旅游的需要,活動時間改在每年的2月份,讓更多的游客目睹這奇異的風俗。復活節島的由來。
復活節島是地球上最孤獨的一個島嶼。這個三角形小島位于東太平洋,它離太平洋上的其他島嶼也相當遙遠,離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是皮特克恩島,遠在西邊2000公里處。遲至1722年4月5日,該島的原居民才與外界有了接觸,那是由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Jakob Roggeven)率領的一支114人的三艘戰艦。洛加文發現它的時候,在海圖上用墨筆記下了一個點,在旁邊寫上“復活節島”,因為這一天正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從此該島以“復活節島”為人所知。但是現在人類學界一般將它叫做拉帕努伊島(Rapa Nui),這是19世紀中葉波利尼西亞人對它的稱呼;島上原居民被稱做拉帕努伊人,他們講的方言被稱做拉帕努伊語。復活節島世界的肚臍
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原居民除了把這個島嶼稱做特凱恩加(te kainga)意即“大地”之外,還有沒有特別的名稱。據說,有一種從其祖先傳下來的名稱叫“特皮托·庫拉”,它一度被譯成“世界的肚臍”,這個說法引起了許多人浮想聯翩。
令人驚訝的是,復活節島的居民稱自己居住的地方為“世界的肚臍”。這種叫法,一開始人們并不理解,直到后來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從高空鳥瞰地球時,才發現這種叫法完全沒錯——復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跟一個小小的“肚臍”一模一樣。難道古代的島民也曾從高空俯瞰過自己的島嶼嗎?假如確實如此,那又是誰,用什么飛行器把他們帶到高空的呢?
但這個“世界的肚臍”未必指全島,可能僅指島上的火山口,那就沒什么神秘之處了。而且據語言學家W·邱吉爾的考證,這個稱呼的準確含意可能是“大地的盡頭”。
不過復活節島的確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它位于南緯27度,屬亞熱帶,氣候相當暖和。它是在大約一百萬年前海底的三座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灰是有利于種植的富饒土壤。在理論上,它應該和其他波利尼西亞人的島嶼一樣,是個天堂樂園。但是,洛加文對它的第一印象卻是一個荒島:“我們起初從遠距離觀察,把復活節島設想成了一塊沙地;這是由于我們將枯萎的野草或其他枯干、燒焦的植物都當成了沙土,因為它的荒涼的外表只給我們特別貧瘠的印象。”然而,大批被當地人稱為莫埃(moai)的巨大石像就是誕生在這塊貧瘠、落后的土地上的。
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范,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