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廣場(Alexanderplatz)位于柏林東部,卡爾馬克思大道與卡爾-李卜克內西街(Karl-Liebknecht-Strae)交接處,是柏林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柏林人親昵地把亞歷山大廣場叫做“亞歷克斯”(Alex 早在17世紀,亞歷山大廣場是羊毛和牲口的交易市場。頻繁的交易吸引了居民在廣場附近定居,在1700年左右,廣場周圍已有600棟房屋。后來廣場被木柵欄一分為二,廣場的北部繼續用作交易市場,每年都在此舉行德國最大的羊毛交易會。而南部則作為閱兵場使用。
1805年11月2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造訪柏林。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為此特別將該廣場命名為亞歷山大廣場。作為柏林的交通樞紐,亞歷山大廣場早在1847年就設置了發往波茨坦的公共馬車。1882年,柏林城市鐵路通車,并在此設置了“亞歷山大廣場火車站”。
十九世紀末期,廣場周圍的建筑大多都達到了5層樓高,越來越多的商業建筑逐漸取代了民居。1884年,有185個房間的“大飯店”(Grand Hotel)拔地而起。隨后,警察總署和行政法院也在這里安家。1986年,廣場上的周末市場被禁止,過去的街頭商販被固定門店取代。
20世紀早期,亞歷山大廣場經歷了它的黃金時代。大型商業中心成為廣場的主角。建成于1911年的蒂茨(Tietz)商場以250米長的門面在當時獨步全球。在1913至1930年間,廣場地下的三條地鐵線路先后通車,地面上的有軌電車也逐漸取代馬車,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
此時,藝術家也將目光投向了亞歷山大廣場。作家阿爾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blin)在1929年撰寫了名為《柏林:亞歷山大廣場》(Berlin Alexanderplatz)的小說,該小說是德國文學在20世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早在30年代就被搬上銀幕,1980年又由德國著名導演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再次拍成電影。1927年德國導演魯特曼(Walter Ruttmann)在拍攝對紀錄電影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柏林——大城市交響曲》時也曾將亞歷山大廣場作為主要外景。
二戰期間,亞歷山大廣場下修建了柏林最大防空洞之一,挽救了很多柏林人的生命。戰爭期間,盟軍的轟炸讓廣場和周圍的建筑遭受了巨大損失。
德國分裂后,東柏林對亞歷山大廣場進行了一系列改造。大量在戰爭中受損的建筑被拆除,以拓寬道路和拓展廣場空間,有軌電車的軌道被剝離廣場,重新規劃。環繞廣場的寬闊的馬路將廣場與周圍的社區分割。隨著私人汽車的普及,為了解決行人和汽車交匯的問題,在廣場周圍還修建了地下通道。(上圖:1964年的亞歷山大廣場 來源:berliner-verkehrsseiten.de)
1965年,開始在廣場西南修建368米高的柏林電視塔。1969年,120米高的國際飯店(Interhotel)在廣場西北拔地而起。同年在廣場北部建起了10層高的電子工業大樓,65米高的旅游大樓也在1971年建成。在1969年對廣場進行徹底改造時,著名的世界時鐘被樹立在廣場中央。
亞歷山大廣場成了東德展示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的櫥窗,不僅受到柏林市民的喜愛,也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新廣場的面積比二戰前擴大了4倍,達八萬平方米。
改造工程結束后,亞歷山大廣場成為東柏林,乃至東德群眾活動的主要場所。東德每年的國慶游行隊伍都會途徑亞歷山大廣場。在兩德統一的進程中,亞歷山大廣場也成為見證這一歷史時刻的重要舞臺。1989年11月4日,在柏林墻倒塌前夕,100萬人聚集在亞歷山大廣場,舉行了東德歷史上最大的反政府游行。
德國統一后,柏林政府決定重新規劃廣場,并在1993年舉行了規劃設計招標。2000年4月2日,市政府最終確定了改造方案,并于2002年與投資方簽訂了亞歷山大廣場的改造合同。隨后展開了一系列改建和新建工程。
景點地址:Alexanderplatz
10178 Berlin-Mitte
公共汽車:100, 157, 348
有軌電車:2, 3, 4, 5, 6
地鐵:Alexanderplatz U 2, 5, 8
城市火車:Alexanderplatz S 3, 7, 9, 55, 75
開放時間: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