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墻(德語:Berliner Mauer;英語:Berlin Wall,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墻(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的圍墻,目的是隔離東德(含東德的首都東柏林)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從而阻隔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往來。柏林墻的建立,是二戰以后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
背景
柏林墻建于1961年11月20日
二次大戰以后,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占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占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首都設在波恩,一直到兩德統一為止。美英法蘇的占領協定保證西德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是西德的領土,由于西柏林的領土完全在東德境內,蘇聯為迫使西德放棄西柏林,強迫西柏林斷水斷糧,此舉讓西方國家團結一致,每日有多班飛機把物資由西德運到西柏林,1949年4月成立北約,而蘇聯于1949年5月解除封鎖。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牴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提升,為了防止東德人逃到西德,造成東德嚴重缺少工人,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冒著被東德邊防射殺的危險逃入西柏林。
結構
柏林墻有7個過境通道,其中有1個專門為盟軍、外交官和外國記者所用。
柏林墻有超過155公里長,約3~4米高,主要可分為:
第零層防線:302座瞭望臺
第一層防線:約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墻,有的地方附鐵絲圍攔和警報器
第二層防線:鋼制拒馬
第三層防線:2米高的鐵絲圍攔
第四層防線:音響警報纜
第五層防線:通電的鐵絲網
第六層防線:共22個碉堡
第七層防線:用來引導(滑)警犬的纜線(共600只警犬)
第八層防線:6~15米寬的無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腳印,埋有地雷
第九層防線:3~5米深的反車輛壕溝
第十層防線:5米高的路燈
第十一層防線:武裝警衛(共14000人)
第十二層防線:2米高的通電鐵絲網,附警報器
第十三層防線:空地
第十四層防線:第二道水泥墻,高3.5~4.2米、厚15厘米,可以抵擋裝甲車輛的撞擊
第十五層防線:有些地方需要游過施普雷河(Sp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