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亦稱“青城”。呼和浩特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內蒙古中南部的土默特平原上,南臨滾滾奔流的黃河、北靠連綿起伏的陰山。呼和浩特市轄玉泉區、新城區、回民區、賽罕區、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和武川縣等9個旗、縣、區。全市總面積17146平方公里,市區面積77.9平方公里。總人口243萬,其中市區人口123萬,居住著蒙、漢、回、滿、達翰爾、朝鮮等37個民族。
呼和浩特是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筑長城,并設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潔特市西南托克托縣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土城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邊3公里,是座長方形土筑小城,為當時的民居及兵營所在地;內城為官署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它的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林格爾縣境。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于云中大敗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契丹人建立了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慶六年(1572),蒙古土默持部領主阿勒坦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歷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筑城,城墻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為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與明王朝和睦相處,以致蒙漢兩族不用兵革達30年之久。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這位草原女杰,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軍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灣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準噶爾部隊,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對準噶爾部戰爭勝利后,距舊城2.5公里處又增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并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舊城(歸化城)和新城(綏遠城)合并,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將歸綏縣城區設為歸綏市,作為省會。日寇占領期間,曾改稱為“厚和特別市”。1954年,撤消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并將“歸綏”更名為“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市交通方便,有京包鐵路和110國道通過市區,距北京僅有669公里,京包高速公路大大縮短了兩地間的交通時間。呼和浩特機場為4D級民航機場,與北京、廣州、長沙、西安、太原、石家莊以及自治區內的錫林浩特、赤峰、海拉爾等地有定期航班,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呼和浩特市容整潔,城市綠化良好,市內建造了"青城"、"滿都海"兩處大型公園和多處街心供參考公園。市內有民族商場、天元商廈、百勝購物中心、北京華聯商廈、維多利商廈等大型購物商場和義烏、祥和、通達等大型批發市場。近年來,城市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各主要交通干道(機場路、東風路、海拉爾路、中山路等)已重新擴路,修繕和綠化新華廣場、街心花園,正在實現"現代化首府城市"的建設目標。不論哪個季節,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都掩映在飛紅流翠之中,使呼和浩特成為名符其實的"青色之城"。
呼和浩特具有悠久的歷史,為國務院批準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區內保存有豐富的珍貴的名勝古跡,如:人類舊石器時代的大窯文化遺址、坐落在大黑河畔的昭君墓、東郊遼代的白塔(即"萬布華嚴經塔")、公主府、將軍衙署、玉泉井;呼和浩特市又被譽為"召城",有著豐富的召廟文化,這里有大召寺、五塔寺、席力圖召、烏素圖召等。呼和浩特不僅擁有鑒證歷史的文物古跡,還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哈達門國家森林公園、烏素圖旅游開發區、哈素海旅游度假村、大青山避暑山莊等景區(點)無不是風光秀麗,景色怡人之處。
想了解當地完整的旅游信息,請點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