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老城次地處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東北邊緣,形若雄師,蹲之欲躍。榆次老城全境東倚太行,西俯汾谷,北枕罕山,南抱八縛。瀟涂二水通貫其間,繞林穿野,錦繡繁華。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筑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榆次老城占地100萬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園林建筑面積60萬不方米。老城內有城隍廟、縣衙、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思鳳樓、清虛閣、大乘寺、西花園、遺址公園、褚尚書書院、桑蕓故居等眾多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建筑斗拱交錯、重檐飛翹組成了廟、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風格及宏偉景觀。2003年9月29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在榆次老城揭幕,100萬平方米的老城與老城景區“館園合一”。整個景區分為6個區域:民間文化博展區、民間傳統文化演示區、民居文化區、市井商貿文化區、宗教文化區、文物古玩區。展品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地介紹了中國民間習俗和民間文化。國內各大劇組在老城內成功的拍攝了《喬家大院》、《龍票》、《哥哥,你走西口》、《晉商》、《立秋》、《白銀谷》、《幻影神針》、《李衛辭官》等10余部影片。
榆次老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游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墻、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爐。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歷史悠久,民性剛直,文化繁富,蘊籍深厚。境內舊石器時代遺址,表明一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棲留生息。新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紀錄了距今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在這里的發展、演變。榆罔后裔在此建國、榆石能言的傳說、三家分晉的史海鉤沉,都給榆次以悠遠、神秘的遐想。貓兒嶺古墓群一處,發掘的部分墓葬,出土文物多達4000余件,上起戰國,下迄明清,文物之富,價值之高,聞名海內。此外,唐代“三李碑”、宋代大成殿、元代城隍廟、明代清虛閣均彌足珍貴。境北的烏金山為著名的清涼勝境,東南的“八縛嶺”被譽為“華北井岡山”,既可登臨游覽,又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榆次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榆次的工業、農業、城建、交通、文化教育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謂油然作云,沛然為雨,特別是晉中撤地建市后,榆 次政治、經濟、文化、旅游的各項建設更是雄關再越,虎虎生威。
在榆次的這塊沃土上可謂才俊輩出,人才薈萃。戰國時,邑人蓋聶以劍術名世,刺客荊軻千里慕名而來。三國時,魏將郝昭以守御著稱,敗蜀帥諸葛亮于陳倉。此后,孫楚、孫綽名著文壇;孔盛、王溥尤具史才。直吏良臣如寇侍郎、周御史、褚尚書、桑布政使,其政績均名垂青史。至于巾幗行列,皇后李三娘有興邦問政之才,烈女趙二姑有喋血抗暴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