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亦名綿上,后因春秋晉國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古老神奇的綿山,歷史悠久,2640年的歷史博大精深。人文景觀雄壯宏偉,自然風光優美,集秦山之雄奇、無水不秀、無澗不幽、無景不典;氣勢恢弘,巧奪天工,蒼松翠柏,山環水繞,人稱北方九寨溝。
綿山的吃、住、行、游、購、娛各具特色,住在懸崖上,吃在巖溝邊,行在云霧中,游在飄飄欲仙,似仙非仙。登介公嶺拜介公,游仙洞,龍頭寺觀日落。遠眺中國最大道觀建筑群大羅宮,穿越天橋漫步一斗泉,拾階朱家凹,觀佛教圣地云峰寺,探秘九曲一線天棲賢谷,遠足龍脊嶺,暢游自然景觀北方九寨溝--十里畫廊水濤溝,令游客目不暇接,流連忘返。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在于她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奇巖、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剎、巨宮和真神介之推,空王真佛以及流傳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節習俗,形成了綿山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游客紛至踏來。綿山人間仙境,旅游好去處,堪稱全國之“最”,千山萬水看不盡綿山,游綿山,看盡千山萬水。
綿山--奇: 綿山有以抱腹巖、蜂房泉、李姑巖、楞嚴會為主的大小巖洞百余處之多,抱腹巖之“腹”大,抱二百余間殿宇館舍及一兩萬名游人于其內而不滿。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曾題寫長聯贊嘆這一景觀的“絕無僅有”:“閱名山多矣,無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圓蓋;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現,修煉來三花聚頂,五氣朝元”。蜂房泉是高100余米,寬30余米的凹崖。崖壁巖石裸露,嶙峋怪石突入天際。崖的下部懸垂有大小數十個長滿苔蘚的石乳,清涼的泉水終年滴瀝,注入石池時發出叮咚的樂聲。此情此景,即使在名聲顯赫的三山五岳也難尋難覓。黃山以松稱奇,綿山以柏叫絕。有株高16米主桿胸圍11.8米,根部腰圍16。7米,樹蔭覆蓋面積近300平方米的秦代古柏。它比陜西黃陵“黃帝手植柏”還粗1.8米,堪稱全國柏樹之冠,“回頭看柏龍” 的柏樹酷似龍形生在懸崖絕壁,數千年不長不枯。此外,還有虎柏、象柏、鳳柏、鹿柏以及天然柏林組成了一個仙境般的“柏樹王國”。
綿山--險: 綿山中上層有許多以崖壁開鑿的古棧道,僅中層就有天橋、兔橋、鹿橋、舍身巖等。天橋位于“一斗泉”與“朱家凹”之間,長200余米。上離山頂20余米,高出云表;下距溝底300余米,深不可測。多云天氣漫步寬約一米的橋頭,人在橋上過,云在腳下涌,真是平步青云,飄飄欲仙。舍身巖長100余米,寬不足一米。踏上這段險道,頭頂峭壁高聳入云,腳下溝壑深不見底,上下巖壁寸草不生,加之巖下澗水轟鳴,不禁給人的精神以巨大震懾,所以又叫“懾神巖”。綿山之險,更險在從巖溝直插巖上摩斯塔的直上直下的險路。據《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右側唐代詩人賀知章題記,他當年登山先是由寺僧用布將他從巖溝拽到棋盤洞附近,再由棋盤洞攀云梯到云峰寺下;而后又沿120級和60級石階到鐵索嶺下手抓鐵索登上鐵索嶺,并一直上到摩斯塔頂。這500余米的路程幾乎都是75度的絕壁,其驚險程度比華山千尺幢毫不遜色。
綿山--秀: 綿山山間壁立萬仞,怪石嶙峋,蒼鷹低回,古木參天;巖溝樹木蔭翳,芳草萋萋,鶯囀鸝鳴,水潺潺。使人既能領略北方山水的險峻粗獷,又宛若置身于江南名山之中。綿山秀色。首推水濤溝一帶。溝前說法臺,形似香爐,蒼翠如黛,聳立于兩山之間, 環繞于石桐水中,夏秋季節常有彩虹升起,景色如詩如畫。明代國子監司朱子俊曾寫詩贊道;“臺嘗說法少人通,介立青螺兩壁中。霹靂一聲聊當喝,驀然驚起澗中虹”。水濤溝,幾十處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瀑布形成一個異彩紛呈的龐大群體,水中還點綴有各種山水小品;一座座茶樓、酒肆、木屋、藤橋座落于奇樹、怪石之間,彌漫著一種濃濃的山林野趣。摩斯塔觀云海日出,龍頭寺看落日霞光,更為綿山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