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歷史留下太多故事
華沙,一個很好聽的名字,一個承受了太多苦難的名字。勛伯格在《一個華沙幸存者》里,用令人毛骨悚然的旋律和唱詞描繪了這座城市在德占時期近乎人間地獄的慘象。戰前,華沙是個人口過百萬的大都市,其中三分之一是猶太人,使華沙成為當時除紐約外世界上猶太人口最多的城市。戰后,昔日充滿活力的猶太社團不復存在,而整個城市損失了一半以上的人口,變成了一片廢墟。
一到機場,便感到徹骨的寒冷。首先到了圣十字教堂,從外表來看,會以為這是一座華沙隨處可見的教堂,漂亮,對稱的晚期巴洛克式,僅此而已。但教堂的內部使其在全世界都獨一無二,因為這里安放著兩顆“波蘭的心臟”!肖邦的,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雷蒙特的,分別存于教堂的兩根柱子里。時值星期六傍晚,一來到這里便立刻感受到波蘭濃厚的天主教氣氛。教堂里有很多當地的居民在獨自默默禱告,包括許多二十左右的年輕人,這甚至在意大利都是難得見到的景象。
離開教堂,老城的王宮廣場就在眼前。華沙在二戰時幾乎全城被毀,建筑的精華早已不復存在。但是,20世紀50年代初,政府將整個老城區完全按照原樣重建。從王家之路踏進這里,好像立刻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繁華嘈雜的大城市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寧靜安詳的古城氣氛。雖然周圍的建筑包括王宮都是戰后新建的,卻近乎完美地再現了古樸的氣氛。
王宮在戰爭中被德軍完全毀壞之后,修復工作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所以,無論是建筑本身,還是內部的裝飾,都是復制品。但是許多陳列的物品由于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度過戰爭,所以依舊值得一看。波蘭是個長期被鄰國占領的國家,即使是獨立時期國力也相對弱小,所以不能苛求它的宮殿能夠去和凡爾賽或是圣彼得堡的奢華比,但是仍然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它作為波蘭人爭取民族獨立的歷史象征意義。
盡管我還算不上肖邦的粉絲,可還是喜歡他的夜曲和華爾茲。所以,在一天結束之前,我去了離市區稍遠些的Lazienki公園,看一看那里的肖邦雕塑。肖邦的音樂是柔弱的,似乎一陣風就能將其吹走,但那如水流動的音符里浸透了波蘭的精神,波蘭的血液,所以在這個弱小民族的主權受欺凌時,它能喚起所有波蘭人抗爭的決心。無怪乎,羅曼羅蘭將肖邦的音樂稱為“花叢中的大炮”,更無怪乎,納粹德國占領波蘭后,下令禁止演奏肖邦的音樂。
當馬車駛在石板路上發出噠噠的聲響時,當咖啡店傳出人們爽朗的笑聲時,當教堂的鐘聲在昏暗狹窄的小巷里傳播時,我有一種幻覺,好像戰爭和毀滅從來就沒有發生過:人們仍然在教堂里日復一日地禱告,美人魚依舊點綴著華沙的城徽,而不遠的地方,維斯瓦河還在靜靜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