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當地特色介紹:
佛山當地特色__武術之鄉
佛山是一代宗師黃飛鴻的故鄉,這里是詠春先師梁贊的故鄉,這里是世界武圣李小龍的故鄉。佛山位于廣東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鄰港澳,水陸空通暢,地廣物博,民風諄厚,人杰地靈,歷出名人。自古以來是嶺南的魚米之鄉和對外開放的口岸。
佛山“肇跡于晉”,得名于唐。以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著稱于世,與湖北漢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齊名,并稱四大名鎮。名聲顯赫。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一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為佛山題詞“歷史名鎮、改革先鋒”。 近代佛山是鴉片戰爭的抗英團練基地和紅巾軍起義的根據地,珠江三角洲抗日游擊隊的大本營。強身健體、防身御侮的傳統,孕育了一代練武強身,保家衛國的英烈和武林精英傳奇人物,武術拳館歷劫不衷,新人輩出。這里有大俠霍元甲創建的精武會佛山分會,有英雄輩出的鴻勝武館,有培育李小龍成長的嵩山少林寺至善禪師藏身傳武的紅船弟子(粵劇藝人),在歷史上起著領袖群雄,保家衛國,發展武術威振海內外的作用。愛武練武更是深入民間。先后有梁贊(佛山贊先生)的詠春拳,鴻勝館張鴻勝(張炎)的蔡李佛,悅安堂梁容和悅安社陳安的少林拳,興義堂招錫、楊三才的洪拳,梁世蘇的少林寺南拳共五大派。后李佩弦等成立了佛山精武體育會聘請北方名師于樂江等到會任教。開始有彈腿、鷹爪,螳螂、太極等北派武技傳入。再有廣東十虎之一龍形拳師林耀桂高足弟子曾根、馬齊、葉可聲傳技于廣州佛山、三水。至今龍形拳羅強(賣魚強)、白眉拳劉少良(劉伯)、太極、鷹爪曾坤、梁振聲、區榮巨、詠春拳岑能、彭南(黑面南)、梅花樁李銘清等新一代拳師繼往開來,南拳北腿風魔佛山,威振海內外。
佛山當地特色__中國陶都
早在東漢時期,佛山的文化和農業經濟已相當發達。佛山素有“南國陶都”之美譽,陶瓷生產始于唐,奠于宋,鼎盛于明清,今天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陶瓷產地之一。
佛山陶瓷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貝丘遺址中已揭開其燒陶的歷史序篇。秦漢時期,佛山制陶技術已有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大批陶俑、動物、器皿等,證明此時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藝術。六朝時期,佛山人已掌握了陶釉技術。唐代,佛山已出現陶瓷商品性的生產。宋代,佛山陶瓷產品已由圓型窯生產向龍窯生產過渡,逐漸形成了陶瓷商品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體系。明代,佛山陶瓷業進入繁榮時期,這時的佛山,作為民間陶瓷商品生產的集中地(即所謂民窯),已經形成顯著的行業生產特色,兼融中原各大名窯生產技術和高溫釉彩的普遍使用,使佛山陶瓷制造技術日趨完善,美術陶瓷以一種極具地方民俗特色的藝術開始出現,又極大地提升了佛山陶瓷的藝術品位。《明詩綜》有載:"佛山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當時佛山陶瓷生產的地位。清代,佛山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產和風格獨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裝飾構件、陶塑神仙佛像、園林用品、外陳設品、文房用具、藝術人物以及花鳥蟲魚等美術陶瓷的生產,不僅經營著中國華南多個省、區的廣闊市場,而且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各國市場,成為當時生產技術和商品經濟都相當發達的陶瓷生產營銷基地,為當時佛山形成與湖北漢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并稱全國四大名鎮,列為全國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之一,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佛山當地特色__粵劇故鄉
粵劇又稱為廣東大戲、廣府戲等,它繼承了古代代歌舞、百戲、元明南戲、 明清傳奇等優秀傳統藝術,經過數百年兼收并蓄,已成為流傳五大洲的一大劇種。早在漢代,佛山已有歌舞表演。明代正統年間,佛山人以演戲助威,阻止了 黃簫養對佛山的進攻。據明代《霍氏族譜》記載,當時戲劇在佛山已相當流行。
明萬歷年間,佛山出現了粵劇第一個行業組織瓊花會館。本地班常乘專用船只赴 鄉村演出,稱為紅船班。清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在佛山率領粵劇藝人起義反清,在廣西建立大成國。起義失敗后粵劇一度被禁,經鄺新華等人努力,粵劇 得以重生,并組成了粵劇同仁的新組織八和會館。
辛亥革命前,黃魯逸等建立了志士班,對粵劇進行了種種改革,培養粵劇人 才,粵劇藝人李文甫等還參加了黃花崗起義。二十年代,省港班的崛起及“薛(覺先)馬(師曾)爭雄”,促進了粵劇的改革和興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粵劇得到繁榮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粵劇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只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