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西峰林走廊
英西峰林走廊位于英德市區西南60多公里的九龍、明逕、巖背三鎮一帶, 英西峰林走廊內密集分布著上千座石灰巖山峰,當中溪澗穿繞,巖洞、古建筑點綴其間,是廣東省最長、最密集的峰林游廊。北京大學地理系陳傳康教授率學生在此實習考察時,以詩對其作了高度的評價——“飛借桂林山,漓江換明逕,游廊迎奇景,簪峰鎮九龍”,并稱之為“南天第一峰林風光”。游覽 英西峰林走廊景區。
游兩大峰林
第一個是“千軍峰林”,在九龍鎮南面3公里,這里一座座的石峰,各自獨立,互不相連,卻又并不離遠,交錯而立,組合出萬千景致。而最讓人驚嘆的是這些石峰的峰勢皆向東傾側,如同一隊隊蓄勢準備沖鋒的士兵,非常生動。
第二個是由公正至溪村一線的“公正溪村峰林”,只見公路兩旁,上千座形態各異的山峰,忽前忽后,忽左忽右,躍入您的眼簾,似巨人、似蘑菇,像古堡、像石螺,如雄獅、如駱駝,一千座山峰,就是一千個景,就是幾千種上萬種的聯想,您可以盡情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形似的是有一座石峰,從底至腰是光溜溜的圓柱形,頂上圓尖,酷似一支削好的鉛筆,得名“筆尖峰”。這段峰林之中還有小溪蜿蜒其間,溪邊古樹翠竹掩映,更令整片峰林增添動感和靈氣。睛天之際,青峰蒼翠,石露崢嶸;雨霧天時,千峰迷朦、詩情畫意。這里晴雨皆是觀景天,更是令攝影發燒友和丹青好手留連忘返的至愛地。
探兩個巖洞
第一個是“穿天巖”,在九龍鎮西面2公里,是一個溪流穿山而過的巖洞,乘船游覽,游程約200米,洞內洞廳廣闊,鐘乳石形態多樣,洞頂有2個穿孔通天,光線從中透入洞里。洞內有一片陸地,生長著茂盛的陰生植物,密密麻麻,枝葉婆娑,呈原始狀態,像這樣的洞內小森林確是一個罕見奇觀。看著這里有光、有水、有地、有林,感覺像走入另一個世界,“別有洞天”可能就是這樣一種意境吧。
第二個是“陽巖洞”,位于巖背鎮以北約3公里,以規模宏大見長,據初步探知有寶晶宮的7倍之大,其深廣神秘莫測,是名副其實的地下世界,號稱“粵北第一大洞”,目前已初步開放的主洞分四層五個大廳,面積達9萬多平方米,洞中鐘乳石形態萬千,像梯田、像長城,如松柏、如珠簾,林林總總。因是新開放溶洞,鐘乳石還保留著十分天然的狀態,晶瑩閃爍,質感甚佳。陽巖洞附近,有一片面積達5平方公里、全省最大的天然英石林,置身其中,簡直就是進了一個石雕世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此展現得淋漓盡致。
尋兩處古跡
第一處是彭家祠,位子明逕鎮旁的螺山,始建清朝中期,建筑物仍依山勢疊建而上,從山腳直至山腰,十分壯觀。整個建筑物四面封閉,自成一體,僅有中間一條石階為通道,且山背是陡壁、山腳是一條小河,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是當地彭氏族人為抵御土匪滋擾而建的防御性堡壘。登臨祠的頂層,可眺望周圍的峰林風光。第二處要尋的是“小趙州橋”,它座落在明逕鎮北2公里處,是按力學原理以石壘成,不用沙漿,沒有橋墩,只是一個優美的弧拱,就橫跨小河兩岸,十分靈巧輕盈。小橋周圍,翠儼掩映,河面倒影,河岸怪石叢生,遠處群峰起伏,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清秀的小橋流水山景畫。
其實,英西峰林走廊 除了上述兩林、兩洞、兩跡外,走廊中還有許多景點都是可圈可點的,如榮螢小桂林、龍角山、王朝石山、明逕倒影、吊香巖、和順巖、迎客松、永豐古廟、飛馬廟遺址等,以及群山中的村落、峰林間的田園,都是十分寫意的景畫,最能激發畫家、攝影家的創作靈感。 英西峰林走廊,一處不能不令人向往神馳的如畫之境。
英西峰林走廊位于英德市區西南60多公里的九龍、明逕、巖背三鎮一帶, 英西峰林走廊內密集分布著上千座石灰巖山峰,當中溪澗穿繞,巖洞、古建筑點綴其間,是廣東省最長、最密集的峰林游廊。北京大學地理系陳傳康教授率學生在此實習考察時,以詩對其作了高度的評價——“飛借桂林山,漓江換明逕,游廊迎奇景,簪峰鎮九龍”,并稱之為“南天第一峰林風光”。游覽 英西峰林走廊景區,重點是游兩大峰林、探兩個巖洞、尋兩古跡。
如想了解更多廣東省內旅游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廣東省內旅游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