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是南美洲最早獨立的國家,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南半球最大的城市,也是個商港和全國放射狀鐵路中心,阿根廷的鐵路有5400公里長,其中有2條橫斷安地列斯山脈。阿根廷境內有肥沃的大平原,農牧業十分發達,是世界兩大牛肉生產國之一,也出產品質優良的羊毛,境內牛只數目比人口多一倍有余。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東南部,地勢由西向東逐漸低平。西部是以脈綿延起伏、巍峨壯麗安第斯山為主體的山地,約占全國面積的30%;東部和中部的潘帕斯草原是著名的農牧區;北部主要是格蘭查科平原,多沼澤、森林;南部是巴塔哥尼亞高原。主要山脈有奧霍斯·德薩拉多山、梅希卡納山,海拔6964米的阿空加瓜山,為南美洲萬峰之冠。巴拉那河全長4700公里,為南美第二大河。主要湖泊有奇基塔湖、阿根廷湖和別德馬湖。北部屬熱帶氣候,中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為溫帶氣候。著名的烏馬瓦卡峽谷,曾是古老的印加文化傳到阿根廷的通道,被稱為“印加之路”。阿根廷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炭、鐵和銀等。
阿根廷的古跡名勝眾多,有五月廣場、馬里洛切風景區、伊瓜蘇瀑布、羅斯格拉希亞雷斯國家公園等,伊瓜蘇瀑布最寬處達4000多米,為世界上最寬的瀑布,阿空加瓜山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烏斯懷亞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被稱為“世界盡頭”。烏斯懷亞在印第安語中是“觀賞落日的海灣”之意。
獨立日:7月9日(1816年)
國慶日:5月25日(1910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5:3。自上而下由淺藍、白、淺藍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長方形中間是一輪“五月的太陽”。太陽本體酷似一張人臉,是阿根廷發行的第一枚硬幣的圖案,沿太陽本體圓周等距離分布著32根彎直相間的光芒線。淺藍色象征正義,白色象征信念、純潔、正直和高尚;“五月的太陽”象征自由和黎明。每年6月20日為“國旗日”,全國在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
國徽:為橢圓形。橢圓面上藍下白,為國旗色,上端有一輪“五月的太陽”,寓意同國旗。橢圓形中有兩只緊握著的手,象征團結;手中握有“自由之竿”,象征權利、法令、尊嚴和主權;竿頂為紅色的“自由之帽”。橢圓形圖案由綠色的月桂樹葉環繞,綠色象征忠誠和友誼,月桂樹葉象征勝利和光榮。
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人口278萬(2001年人口普查),包括近郊19個區的大布宜諾斯艾利斯共1383萬人(2001年)。首都氣候溫和,2003年降水量1542.7毫米,年平均氣溫18℃。
地理位置:面積2776889平方公里,為拉美第二大國,僅次于巴西。位于南美洲東南部、東瀕大西洋,西同智利接壤,北界玻利維亞、巴拉圭,東北部與巴西和烏拉圭為鄰。海岸線4000余公里。地勢由西向東逐漸低平。巴拉那河全長4700公里,為南美第二大河。主要湖泊有奇基塔湖、阿根廷湖和別德馬湖。
氣候:北部屬熱帶氣候,中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為溫帶氣候。
歷史:16世紀前居住著印第安人。1535年西班牙在拉普拉塔建立殖民據點。1776年西班牙設立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首府的拉普拉塔總督區。1810年5月25日布宜諾斯艾利斯人民掀起反對西班牙統治的“五月革命”,成立了第一個政府委員會。1812年起,進行抗擊西班牙殖民軍的武裝斗爭。18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聯合省宣告獨立。1852年制定憲法,建立了聯邦共和國,烏爾基薩當選為第一任總統。1853年頒布第一部憲法。1862年巴托洛梅·米特雷擔任總統,結束了獨立后長期的分裂和動亂。自20世紀30 年代起出現軍人與文人交替執政的局面。1983年,阿方辛民選政府上臺,恢復憲制,大力推進民主化進程。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和英國因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歸屬問題,爆發了馬島戰爭,同年6月14日,英軍擊敗了阿軍,繼續占領馬島。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4個行政單位。由23個省和聯邦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組成。
經濟:阿工業門類齊全,農牧業發達,是世界糧食和肉類的重要生產和出口國,素有“世界糧倉和肉庫”之稱。上世紀初,阿經濟總量曾位居世界前十名。80年代因債務危機,經濟大幅衰退。1991年起,梅內姆政府開始實施以私有化為核心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實行比索兌美元1:1固定匯率制,阿經濟重新步入增長軌道,1991—1998年年均增長率達6%。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巴西金融動蕩沖擊,阿經濟自1998年下半年開始滑坡,國家風險指數飚升,外債負擔日益沉重,金融系統瀕臨崩潰。2001年底,阿政府宣布暫時凍結銀行存款,引發大規模社會騷亂并最終導致政府垮臺。杜阿爾德總統2002年上臺后,采取暫停償還外債,取消固定匯率制等重大舉措,但阿經濟仍在低谷徘徊,以美元計價的國內生產總值嚴重縮水,當年經濟增長率為-11%。
基什內爾政府上臺后,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實行審慎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嚴肅金融紀律,增收節支,鼓勵出口;同時努力解決債務問題,力求通過逐步減少債務負擔,恢復經濟自主發展。目前阿宏觀經濟運行穩定,經濟保持快速恢復性增長勢頭,財稅指標完成良好,金融體系逐步恢復,國際收支持續改善。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9%。從2002年第二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度,實現GDP連續11個季度增長,累計增長24%。
文化:“探戈”是阿根廷的國舞,具有“探戈之城”之稱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個新移民很多的城市,生活不易的社會中下階層的人,為轉移生活中的痛苦,發展出探戈音樂。新移民里包括來自歐洲和非洲,文化背景大不相同的人,也因此不論在弦律、節奏、樂器等方面,探戈都融合了各種文化的特色。最早的探戈主題多半是關于妓女和其身邊的男人,而這些多半歌詞淫穢。到了1912,主題日漸豐富。二十世紀初,探戈在巴黎造成流行,這也使得探戈的身份地位大不相同,開始進入上流社會。自1885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南的博加港誕生以來,廣泛流傳,風靡世界各大城市,從大眾化的歌舞形式發展成登上大雅之堂的高雅藝術。
阿根廷出了許多有名的探戈歌手,如賈岱爾(Carlos Gardel)、皮亞索拉(Astor Piazzola)等。經過多年,探戈仍然在阿根廷處處可見。在阿根廷的大部分城市里,都有教導探戈的專門學校。發源于阿根廷農工階級的探戈,現在可是全世界人們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