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沙面在哪里
廣州沙面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珠江叉岔口白鵝潭畔
廣州沙面在哪個區
廣州沙面位于廣州市荔灣區
廣州沙面簡介:
沙面曾稱拾翠洲。在廣州城區西南,原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名。
宋、元、明、清歷代為國內外通商要津和游覽地。鴉片戰爭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后淪為英、法租界。現為廣州重要商埠。
沙面是廣州著名的旅游區、風景區和休閑勝地。綠化較好,有古樹150多株,空氣清新,環境衛生甚佳,可以稱得上是廣州的世外桃源。
建筑方面,多為19世紀末建造,并帶有西方風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現在的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也同樣位于沙面島,這使得沙面島上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此辦公。
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筑,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筑群。
該建筑群于1990年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建筑學會核定公布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筑單位。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國務院將沙面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區。
廣州沙面主要景點:
蘇聯領事館
蘇聯領事館位于沙面大街68號,樓高三層,磚、鋼筋混凝土結構,坐北朝南,英國維多利亞風格。原蘇聯領事館主樓有小院和圍墻。正立面和東西側立面各層都設外廊,后立面第二層設懸挑通陽臺并有混凝土天橋通向副樓。整棟建筑外立面除了,挑檐、欄桿、女兒墻外都用高質量清水紅磚裝飾,不加油漆,水泥石灰勾縫,故有沙面“西紅樓”之稱。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屬于法租界內的建筑,原名沙面天主堂,因該堂花園南邊原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得圣母像而得名。是法國駐穗領事館的教友過宗教生活而設立的。
該教堂位于沙面大街與沙面一街交界的東北轉角。由大堂,神父樓、修女樓、圣母山組成,大堂在前,神父樓在后偏東,修女樓在后偏西,圣母山在大堂偏東。現有附屬建筑二幢,一幢為兩層樓房,一幢為平房。教堂基本保存完好。立面主要門窗的山尖和塔樓四角的小尖塔,八角形攢尖頂上復雜的采光窗和棱垛,還有下連續的小尖拱和由上向下授粉的扶壁柱。反映出天主教堂神秘而向往“天國”的特征。
海關館舍
海關館舍屬法租界內的建筑,曾用作海關館舍。解放前“紅樓”是粵海關俱樂部,只有中、高級以上官員才有資格入住。解放后,它被用作海關員工宿舍。
該建筑是由治平洋行,來自澳大利亞的建筑師帕內設計及建造。該建筑坐北朝南,位于沙面大街東端,因其所處的特殊位置以及建筑獨特的造型和鮮明的色調,使它成為沙面標志性建筑。因主色調為紅色,人們稱之為“紅樓”。又因沙面島西端的蘇聯領事館的主色調也是紅色,故此稱為“東紅樓”。
英國雪廠
英國雪廠,又稱HK牛奶公司制冰廠,位于沙面北街29號、31號,建于20世紀初,坐南朝北,前部結構是外磚承重墻,內鋼筋混凝土框架;后座是綱筋混凝土框架;早期現代主義建筑風格。本棟建筑地上4層,前部有半地下層。
原HK牛奶公司制冰廠是現存沙面近代建筑中唯一的一座廠房,分成前后兩部分。前部為辦公住宅,后部為廠房。前部還有半地下室。廠房地面分東西兩個車間,中間隔一個天井。東車間現加建多層,當時的吊車牛腿還在。東車間后部有一鋼筋混凝土螺旋樓梯可直上車間天臺。現下部樓梯已拆,但上部旋梯仍在。車間天臺現還保存天臺房子和屋頂水池。
匯豐銀行
原匯豐銀行位于沙面大街與沙面四街交界的東北轉角處。建筑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東南部與西南部作削角處理。下段的出入口采用西方灰白色花崗石古典山花門,山花門上方勾出放射狀飾線。為了左右對稱,有3個窗也做成山花門狀。其他長萬形窗上部都開大圓窗。墻角是灰白色花崗石,窗間墻用仿花崗石的水刷石護面,并勾出橫線條仿古典疊砌巨石。
上段由第四層和屋頂組成。第四層立面重點突出屋頂西南角的塔樓。塔樓頂和搭身都采用古典夏興武鳳格。半球殼的穹頂加在圓筒鼓座上構成塔頂,彎頂上還豎立著旗桿。從塔身的四條結均方柱由立在欄桿上用于裝飾的帕拉迪奧式柱左右伴著。而塔座采用巴洛克鳳格,從塔身四條結構方柱下部上下兩段反向弧線形肋腳。中段為了強調豎線條,豎立貫通第二、第三層外廊巨拄列。西二面對稱地排列圖柱和方柱,方柱采用疊柱,圖柱采用羅馬式多立克雙柱,方圖柱交界采用方圓柱疊合。南立面的方圓柱的排列規律與西立面相同,只是圖柱采用單柱。羅馬式多立克巨柱,嚴格遵循古典程式。
廣州沙面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廣州沙面門票:
免費
廣州沙面交通:
可坐廣州地鐵一號線黃沙站F出口下,地鐵六號線文化公園A出口下。
可坐公交1、9、57、123、188、208、209、217、219、236、270、297、538、552在六二三路下,也可坐公交81、102.103.105、106、110、238、538在文化公園站下。
可坐水上巴士1在西提碼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