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當地特色:
塞外小江南——集安
在祖國的東北邊疆,吉林省的東南部,有一處山青水綠、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的好地方。她南臨鴨綠江,歷史悠久,民風古樸,物產豐富,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稱。這就是漢魏高句麗故都——集安。
長白山西南部支脈老嶺,宛如一條巨龍穿境而過,將集安分隔為南北兩半,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擋住了北來的寒風。于是當嶺南春意盎然時,嶺北依然冰封雪舞,一派北國風光。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秦之際,我國古老的肅慎氏和高句麗族的先祖就生活在這塊富饒美麗的土地上。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建高句麗國,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今集安城),從此,集安便成為高句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425年……直至明清,歷代王朝都在這里設治管理,留下許多文物古跡,尤以高句麗古跡聞名海內外。洞溝古墓群,有上萬座高句麗古墓;好太王碑立于東晉義熙十年(公元414年),是國之瑰寶;將軍墳,號稱東方金字塔。這些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好太王碑位于集安市城東4公里處,是高句麗十九代王——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碑由一整塊天然的角礫凝灰巖稍加修琢而成,略呈方柱形。碑文記述了高句麗起源和建國的神話傳說。
將軍墳距集安市區4.5公里的龍山腳下,是一座構筑嚴謹,技藝精良,雄偉壯觀的古墓。原有四座陪墳,位于將軍墳北約50米左右的東西軸線上,現僅存一座。據考證,將軍墳應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的陵墓。
太王陵是洞溝古墓群重要墓葬之一,位于市區東4公里的禹山南麓崗地上,因曾在墓上殘瓦中發現有“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銘文而得此名。
五盔墳是洞溝古墓群禹山墓區最南端的五座高大的封土墳,東西一字排開,分別稱一、二、三、四、五號墓。五號墓為東側最末的一座,雖曾多次被盜,文物蕩然無存,但墓室內的壁畫,仍富麗堂皇,飄逸流暢。
交通:集安地處中朝邊境的鴨綠江畔,隸屬于吉林省通化市,主要以303國道和梅集鐵路與外界相通。內地游客可從北京、青島、大連、沈陽、長春等城市先乘火車到通化,再轉乘通化到集安的655/656次列車(655次,通化16:16開,19:05到集安;656次,集安6:30開,9:25到集安)。
吉林霧凇
霧凇,俗稱樹掛,是嚴冬時節出現在吉林松花江畔的自然現象,是吉林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所致,有“寒江雪柳、玉樹瓊花”之譽。
吉林的霧凇多屬于晶狀霧凇,是由從豐滿到九站這一段不凍江面而引起的。從豐滿發電站到吉林市區幾十公里的松花江面上熱氣蒸騰,水氣遇冷凝結在江畔的柳枝松針上,形成似絲、似菊、似珊瑚等晶瑩潔白的霧凇。霧凇奇觀一般出現在早晨,每年12月到次年2月出現幾十次,特別是年前年后那寒冷的日子里,吉林的霧凇樹掛最為壯觀,神奇。置身其間,猶如在瓊樓仙境一般。
白山松水
吉林素有“白山松水”之稱。東居長白山地,西臥松遼平原,銀帶似的松花江從東向西穿過,把全省的地貌大體分成了三個區域:東部是長白山山地,為全省最高的地區,一般海拔約在800-1100米左右。中部為吉林丘陵,由長白山西緣的張廣才嶺和龍崗山脈以西至大黑山之間的廣大地帶所組成,多為海拔500米以下的緩坡寬谷的丘陵地。西部為松遼平原,中部地勢不太平坦,地面起伏較大,但仍比較低緩,地面高出兩側平原也不過十幾米到幾十米,看上去仍不失大平原的本來面貌。
長白山臥伏在吉林省東南部,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全長1000余公里,寬200-300公里,山勢廣闊高峻,雄偉壯觀,至今還保留著千萬年前地球混沌初開時的原始風貌。由于長白山是火山山脈,山地的巖石大多為花崗巖和變質巖,由于受風化和流水的侵蝕作用,山地出現了許多巍峨的山峰和狹窄深陡的峽谷。
松花江發源于長白山主峰,在吉林境內河長826公里,流域面積73229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20億立方米,均居吉林省內各河流的第一位。盛產鯉、鯽、鰉、白、大馬哈等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