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汶川 心旅行:
5月12日---兩年前的今天,汶川地震震動山河,這個地名也從此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兩年后,廣東對口援建的汶川縣已迅速開始災后重建,新汶川的新面貌逐步呈現在世人面前。對于廣東游客來說,在汶川地震兩周年之際,以旅游的方式探訪廣東對口援建的汶川縣,這是支持汶川、拉動汶川經濟快速恢復的方式之一。據記者了解,經過兩年的努力,千瘡百孔的汶川已經煥然一新,其中由廣州市對口援建的威州鎮更已顯露出現代羌城的輪廓。在汶川地震兩周年祭奠的時候,只要踏上這塊欣欣向榮的土地,你便會由衷地相信玉樹的明天一定會和新汶川一樣美好。
新汶川威州鎮 重建的新家園
如今的汶川縣是在廢墟上重建出來的新家園,在地震之前,汶川縣有許多標志性的建筑、廣場也被摧毀破壞,重建后,有些地標力求恢復原貌,有些則是在舊建筑、舊廣場的基礎上重新設計建造的,每一處新地標都凝結了地震前的回憶。其中,在廣州市對口援建的汶川縣威州鎮上就有不少新看點。
必看點:紅軍橋 修舊如舊
威州曾是紅軍長征時的經過地,因此才有紅軍橋。新建的紅軍橋修新如舊,橋下就是岷江,江水日夜奔騰不息,站在橋上,可以遠眺對面的山峰,依然有種氣勢磅礴的感受。不過只有站在橋上往遠處看,才能看到對面震裂的山帶被鐵絲網罩住,以防余震時山石滑落的景象,這才會提醒你當時的地震回憶。游客在獻花。
必看點:鍋莊廣場 集體舞成風景
在威州鎮中心,有一個新建的鍋莊廣場,是為羌族、藏族群眾開篝火晚會跳舞而修建的廣場。現在的鍋莊廣場上豎立了一塊大屏幕,每天都播放著不同的鍋莊音調,每到夜晚,當地人都會自發來到廣場上,大家不分民族和年齡,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們在這里跟著鍋莊音樂翩翩起舞,人們有的穿著民族服飾,也有的衣著時尚,但只要一加入鍋莊廣場的集體舞,大家都興高采烈,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成為威州鎮的一道特色景致。
必看點:穗威大橋 廣州對威州的情誼
由廣州援建的穗威大橋,是廣州、威州兩地情誼的象征。這條大橋是從都汶公路進入威州的門戶。這條造價6500萬元的穗威大橋是在3月底才剛剛正式通車的,大橋全長142米、寬20.5米,大橋的設計融合了羌族文化特色,尤其是大橋中間的羌族牌坊,上書“穗威大橋”幾個大字,十分醒目。這座穗威大橋的修建運用了許多新技術,其中為了保障大橋的使用安全,采用了廣州大學周福霖院士的新型橡膠支座隔震技術,對隔震、抗震、保護橋梁有很好的作用。
汶川羌族鄉村 云朵上的村莊
在距離威州鎮不遠的高山上,有兩座被地震嚴重破壞的羌族鄉村,如今也在重建中重獲新生。來到汶川,一定要去拜訪一下這兩座“云朵上的村莊”。
新看點:布瓦村 羌族房舍典型建筑
另一座羌族村莊布瓦村的海拔更高,在2000米的高山上。廣州援建隊特地為他們鋪了一條很漂亮的瀝青路直達村口。這條村子和丙里村不同,是修新如舊,所有建筑都是在老房子的基礎上重建的,因此所有的房子保持著濃郁的羌建風格,房屋均為黃土筑成的,而獨有的女兒墻、轉角落、白石塔等羌族建筑元素都可以在這里看到。在布瓦村,還有五座重新修建的黃土碉樓,105戶村民的房子就這么圍繞在高高的黃土碉樓周圍,據說這是黃土羌寨居住類型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已不多見,十分珍貴。
新看點:丙里村 1400米的小“別墅”
羌族人一直都喜歡住在高山上,丙里村也是建在海拔1400米的高山上。由于地震破壞得厲害,現在村子里的房子全部是推倒重建的,不過整座建筑卻是按照羌族當地的建筑特色來修建的。每一棟房子都似一座小“別墅”,每戶門口都種了一棵枇杷樹,是特別由成都運過來的,據說不計運費就要一千元一棵,每家每戶還贈送了電視、冰箱等家用電器,生活在這里人們都相當悠閑滿足,建在高山上的新村莊。
實用資訊:
交通:可由廣州飛成都,在成都雙流機場有客車直接到都江堰。在都江堰乘坐客車通過都汶公路抵達汶川縣,目前已有客車每日運行,之前的交通限制也已經基本解除,大部分道路都已修建完畢,比較通暢,只有少部分路比較崎嶇,全程要3~4小時,兩旁還是可以見到斷壁殘垣和斷橋舊路。
美食:重建后的威州鎮不大,但集中了羌族各種農家特色美食,在鍋莊廣場附近有不少小餐館可以品嘗羌族美食,比如古羌纏肚、臘味腸、飄香里脊等都是特色菜。
住宿:重建后的威州鎮新建了幾家酒店、旅館,但是由于援建工作仍在進行中,這些酒店、旅館都基本上入住了參加援建的相關人員,如果是旅行社的團隊游客都基本上很難在這里入住,需要當天乘車返回都江堰。不過其中有一個威州集中村,是一個農家樂,有少數房間可以給散客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