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旅行家說過:“人類害怕時間;時間害怕金字塔。”靜穆孤獨的金字塔在沙漠中屹立了幾千年,它還將繼續屹立于無限的未來……
從廣州乘坐埃航,飛越高山大洋,14小時航程以后,我們抵達了非洲古國埃及的首都開羅,并且立即來到位于開羅西南面15公里處的撒哈拉沙漠邊緣。黃沙撲面,疾風狂扯著我們的圍巾,一隊戴著鈴當的駝群慢悠悠地從我們站立的坡下經過,好一派大漠風光。還來不及咀嚼這些陌生的感受,我們已被昂然屹立于無盡黃沙中的巨大金字塔所震撼,這就是古代世界僅存的七大奇跡之一的吉薩金字塔群。它們是古埃及法老王朝王權和力量的卓越體現。
金字塔是古埃及時期王者之墓。這種建筑,底部呈四方形,慢慢往上收窄,直至尖形的頂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像漢語的“金”字。所以,中國人稱它為“金字塔”。在古埃及文里,則稱之為“庇里穆斯”,意思為“高”。是的,太高了!令我們高山仰止的首先是建造于公元前2760年古埃及第四王朝的胡夫金字塔。它的高度是146.5米,那是古人類文明的第一建筑高度。據悉,原來塔頂是非常光滑精致、可以反射太陽光的小方錐體,這樣,便使全塔有一個發光的表面。可惜,如今頂部石頭已遺失,在我們面前的胡夫金字塔高度是137米。其底邊長為230.35米。我們的同游者中,有人急不可待地租了一只駱駝,要繞它走一周。“呀,他不知要走到什么時候!”同游者議論紛紛,“胡夫金字塔大得無與倫比,所以,被人譽為‘大金字塔’。”
至今為止,埃及共發現了96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最著名的,卻并非最早。最早建造的是“階梯金字塔”,它是第三王朝的法老杰塞爾的陵墓。但是,胡夫金字塔卻是最大的。西方學者愛德華茲在他的著作中說,胡夫金字塔體積之大可以容納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倫敦圣保羅大教堂,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和佛羅倫薩、米蘭的天主教堂。該金字塔內有廳、有房、有通道,儼然是個大宮殿。建造這座驚人的偉大建筑約用了重2.5噸的巨石230萬塊。承重最關鍵之處,每塊花崗巖可重達50至80噸。建成后,再在金字塔的階梯形表面覆蓋一層石灰石,使它變得平整光滑。而且,大金字塔的精確度極高,據測量,金字塔底基的高度誤差小于2.1厘米,四邊長度最大誤差約為4厘米。砌筑金字塔的巨石均經過細工磨平,不使用任何泥灰等粘結物,所疊砌的石塊縫之間,連極薄的刀片也休想插進去。
金字塔的整體結構結實無比,幾千年來,歷經無以計其數的沙暴、雷雨、酷暑、嚴寒的侵襲和破壞,依舊巍然挺立,傲視長空。1992年10月埃及發生了一場罕見的大地震,開羅市的許多現代建筑被摧毀了,但胡夫金字塔仍然紋絲不動。那么龐大的工程,在還沒有現代起重設備,運輸條件、打磨技術都落后的四千多年前,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有人認為那是外星人的杰作。但更多考古學者卻細心地探索睿智的古埃及人建塔之“路”。他們認為,金字塔是采用一種稱為“沉土法”的施工方法修造的。工匠們首先從采石場筑一條通向工地的道路,再將經過加工的平整光滑的巨石用人或牲畜拉的木橇運到工地。在沒有起重設備的情況下,為了解決將一塊塊巨石壘到100米以上的高度這個難題,人們先在地面上砌好金字塔的第一層,然后再在第一層旁邊筑起一道坡度平緩的土墻,將巨石撬到土墻上,壘起金字塔的第二層,如此一層層壘上去,直至金字塔砌成之后,將四周的土山移走,金字塔就雄偉地聳立在地面上了。古代技術條件落后,須動用10萬勞動力,花費30年才能完成。
我們尋找吉薩區的第二大金字塔——建成于公元前2550年的哈夫拉金字塔。法老哈夫拉是胡夫之子,他的金字塔位于胡夫金字塔西南方向對角線的延長線上。規模雖不及胡夫金字塔,可是,由于建在稍高的地上,看起來氣勢要大些。
吉薩區金字塔群中第三座、也是較小的金字塔由法老哈夫拉的繼承者——明卡烏拉建成于公元前2500年。它在西南方向緊隨哈夫拉金字塔,垂直高度62米。
“要把這三座金字塔一起拍攝下來么?請跟我來。”一個同行的埃及朋友說。他引領大家朝西南方向走,到達一個較高的小丘上。嘩,奇觀出現:在我們面前,三座著名的金字塔一字兒排開,遠遠地矗立在風沙飛揚的大漠上。所有照相機的快門都一齊響動,定格了這壯麗的美景……
古埃及的金字塔只為王者而建,平民百姓是不可用此種墓葬的。但在今日的開羅新市區,我們見到了一座無比精美的“今日金字塔”。那是平民之墓,是受人崇敬的“無名烈士墓”。據悉,它的建造是紀念那些為爭取國家獨立而犧牲的不知名姓的普通戰士們。碩大的“金”字形架空建筑是肅穆的紀念碑,而地面則滿鋪著光亮照人的大理石塊。墓前,士兵晝夜站崗護衛。“今日金字塔”旁一幅氣勢磅礴的壁畫,表達了當代埃及人的心聲:畫面上,一個金輝四射的太陽,象征著光明與希望。
推薦線路: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范,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