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萊旅游游記,文萊旅游感想
文萊達魯薩蘭國,位于全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島西北部,在馬來西亞東部沙撈越州和沙巴州之間,面積為5765平方公里。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境,并被分隔為為相連的兩部分,北面瀕南中國海,海岸線長約161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炎熱多雨。年平均氣溫28℃。古稱渤泥。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建立蘇丹國。16世紀初達到極盛時期。面積5765平方公里。馬來人占65.2%,華人占20.4%,其它土著占7.9%,印度人占3.1%。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和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其它還有佛教、基督教、拜物教等。每天輸出的21500桶石油和大量的天然氣使它成為令人稱羨的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文萊沿海為平原,內地多山地,西部多沼澤。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炎熱多雨,森林面積3/4。馬來語中“文萊”為“植物”,在國名中專指芒果。
文萊真是一個小國家,她嵌在加里曼丹島北部,北臨南中國海。只有5765平方公里的土地,還要被馬來西亞的沙撈越隔成東西兩部分。說這里是“婆羅州閃亮的明珠”倒也不為過,70%都是森林,飛機上望去,一片綠意蔥蘢,那可真是郁郁蔥蔥的熱帶雨林呢。由于距離赤道太近,只有400多公里,所以文萊是沒有臺風的,一年只有雨、旱兩季。我們到達的時候,剛巧碰上下雨,還擔心玩不好。好在只在首尾兩段短時間下雨,其他行程都是晴到少云。熱倒挺熱,這里常年20多30度的,我們一下飛機,就把外套全脫了,只剩一件長袖單衣,還是出了一身汗。
這樣一個小國,卻是富得流油,或者說“流油得富”。1984年才獨立的文萊,憑借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優勢,在20世紀末人均GDP就達到了2萬美元。這帳是很好算的,這個國家才33萬人,卻能每天生產20萬桶石油,每桶賣30美元!
文萊給我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在飛機上俯瞰時,夾雜在綠樹叢中的一幢幢獨立的彩色小別墅,看上去一般不超過三層。看來有錢人都不愛住高樓。我們在汶萊見到一座已經建好、外表全用綠色玻璃窗裝飾的現代化建筑,也不過十層的樣子,但導游說自911之后這座“高樓”便荒廢了。好可惜。有錢人的做派就是和我們不同。也難怪,在文萊,當地人要建房子,只需要向政府交一塊錢買地!大約折合人民幣五元,真的是非常象征性。一個團友于是生出這樣的感慨:其實窮人和有錢人都是一樣的,一樣怕死。不同的是,有錢人可以行動,窮人只好聽天由命。有錢人說不住高樓就不住高樓,窮人有得住就不錯了,還能有什么脾性?
文萊的首都為斯里巴加灣市。斯里巴加灣市人口約10萬,是文萊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市區集中了全國的中樞機構--政府各機關。但是這里卻全無大城市的喧囂。而且城區很小,步行一個小時就能圍著市區轉一圈,這里既沒有超高層建筑,也沒有商業街。市中心建有能停1000輛汽車的大停車場,寬闊的大草坪上可以踢球。清真寺、皇家資料館、國會大廈等各種建筑千姿百態,但路上行人少得出奇。靜靜的城市中,只有來往車輛發出的沙沙聲音。
文萊著實小得可以,小到我們有信心,只要在這里呆上一個星期,就可以把街道地圖全給畫出來了。我們的車成天在首都斯里巴加灣市打轉,明明是相鄰的兩個景點,偏要游完一個再兜去別處,然后又兜回來。像賽福鼎清真寺、YAYASAN購物廣場、水上村,全都在一起,導游偏要領我們參觀了一個,然后手一指旁邊那個:“我們現在先去午餐(或其他景點),待會再回來參觀這里。”
水上人家對岸的汶萊河畔、加東鬧市區,以及幾條主要街道,我們都至少走過了三四次。這樣“游車河”也好,一來不至于早早把景點看完了無事可干,二來就算是最沒有方向感最不會認路的人,經過這樣百轉千回的兜圈之后也能指路了
博而基亞清真寺(杰米清真寺)是文萊最大的皇家清真寺,是當今蘇丹1994年生日那天正式開放的。29個金碧輝煌的園頂是為了紀念歷史上29個蘇丹統治的朝代,4個189英尺高的尖塔裝飾著藍色和白色的馬賽克,60000平方英尺的禮拜堂可以同時容納3500人,指示著麥加方向的壁龕裝飾著黑色大理石和鍍金瓷磚,巨大的枝形吊燈是由奧地利產的頂好水晶和24K鍍金做成,就是在室外的8個立柱頂端也裝飾著許多24K金的金星。
杰米清真寺相當值得一游。號稱全東南亞最大的清真寺。在進入這座清真寺以前,我們到下榻的旅店旅游車已經從它的邊緣擦身而過了。因此我們對它的外形相當熟悉,最終的拜訪也顯得很尊重了。女客是必須穿上黑色長袍才能進去的。男士也必須衣冠整齊。
杰米清真寺在導游口中稱為“國王的清真寺”,是汶萊第29任、也就是現任蘇丹于20世紀90年代建造的。清真寺很大,男女兩個朝拜室分別能容納3500人和1000人。里面的設施全部電子化,包括最基本的自動感應的水龍頭——那是裝在朝拜室外面寬敞的前廳里的,水龍頭裝在大理石上,洗手用的,洗腳用的,分得清清楚楚——回教徒在朝拜前是要全身沐浴干凈,洗干凈手腳臉面才能進朝拜室的。在朝拜的時候真正是男女有別,男性祭司不能進入女性朝拜室,于是在女性朝拜室里的墻上裝有多個閉路電視機,以便女教徒可以及時按照隔壁男性朝拜室的祭司的演示同步禮拜。
這個清真寺又有名“藍色清真寺”。從外面看,白色藍花的柱子高聳入云,29個金色圓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那都是純金貼面的,包括清真寺外面長長的圍墻上無數的小圓頂,也都是純金打造——行人隨時可以摸到,但沒有人去理它。有錢的國家,有錢的國王。沒人知道蘇丹花了多少錢建這座清真寺,但汶萊蘇丹的富有舉世聞名,據說他的身家超過360億美元。前幾年《亞洲華爾街日報》曾選出過去1000年來全球最富有的50人,其中仍在世的只有比爾·蓋茨和汶萊蘇丹。
我等游客對數字沒概念,倒是文萊家家戶戶及公共場所掛著蘇丹和王后的畫像,讓我們印象深刻。年過半百的蘇丹看上去雙目炯炯有神,頭發烏黑,戎裝筆挺,英俊非凡,最多40出頭的樣子,終于明白現實比藝術更高明,這么一個活生生的人物,能不比周潤發演的國王吸引么!
而且這蘇丹還不濫情。導游以一種自豪的口吻說,雖然汶萊男人可以娶四個妻子,“但是我們國王只有兩個太太哦。”王后是蘇丹的表妹,而空姐出身的王妃因為做了對不起蘇丹的事,已經被罷黜了。但是蘇丹送給她的巨大水晶塔還在,成為我們參觀的一個景點。
斯里巴加灣市有一座現代化的大型豪華游樂場———水晶公園。據說在汶萊蘇丹48歲生日的時候,王妃送給蘇丹一只4500千克的超級大水晶作為禮物,由此有了建造這座水晶公園的龐大計劃。水晶公園建造時耗巨資約13億文幣,于1994年正式開放,擁有眾多現代化的游樂設施,集美麗的自然景色和花樣繁多的游樂項目為一體。
水晶塔在遮魯東公園門口,這個公園是蘇丹的四弟建造的。這位“長得像劉德華”的四王爺在導游口中是個花花公子,同時又是個大肆揮霍的敗家子。據說蘇丹就是受不了他的大手大腳,才罷免了他的財政部長職務,自己來兼任。但是事情總有一體兩面,每當車子在市區行走,導游不斷指著這建筑那建筑說是四王爺造的之后,總要加上一句:“如果沒有四王爺,斯里巴加灣就沒有那么多旅游景點了,沒什么好看的了。”
這也是,切肉不離皮,上陣還得親兄弟。石油早晚有采完的一天,蘇丹也在考慮發展其他經濟了。開發旅游,總不會是壞事。像遮魯東公園里的音樂噴泉就實在讓人過目難忘。每小時一次,每次20分鐘,不說要耗費多少錢財,那效果真是一流,稱得上視聽的盛宴。五光十色的水柱水流,千姿百態的流動造型,和著不同主題和風格的音樂,真像是水中仙子們在翩翩起舞,忽而激情蕩漾,忽而柔情萬縷,音樂與噴泉,配合得天衣無縫。
我的感覺是,四王爺建造的多是娛樂設施,游樂園啦,酒店啦,而蘇丹則喜歡給人們奉送精神食糧,“國王的清真寺”,“國王的圖書館”,唯一物質一點的是“國王的購物廣場”YAYASAN,大約是蘇丹想為人民創造一個就業和消費的場所。我們看到YAYASAN里的人群也還是相當稀少。一來因為汶萊確實人少,二來因為很多人不在本地消費。導游說,人們掙了錢喜歡在假日到物價比較便宜的馬來西亞去花,反正很近,開車兩個小時就到沙撈越了。而且,文萊全面禁酒,在馬來西亞,至少買酒方便。文萊人喜歡到馬來西亞度假,也許還因為這個鄰國有比較多的娛樂活動吧。汶萊是嚴格的回教國家,幾乎沒有夜生活。遮魯東公園號稱東南亞最大的主題游樂園,卻也只是占了一塊很大的地方裝上許多老少咸宜的游樂設施,如回旋木馬、游船、滑梯什么的,適合一家大小體驗天倫之樂,非常健康。這個公園白天不開放,因為天氣太熱,本身就人口少,本地人夜里才出來玩。
蘇丹紀念館里頭裝的可都是蘇丹富可敵國的各種物件,還有各國領導人贈送的禮物。我們見到一輛晃眼的巨大金色車子,那就是現任蘇丹登基時的黃金座駕,包括表面貼金的車體和純金飾件。
皇宮只能在宮外眺望。據說在努洛伊曼皇宮里,有一千七百多個房間,是國宴之地。欲參觀皇宮則要在國慶日前往,或在齋戒日月要結束后的開齋節前往,此時大門洞開三天,游客還可以趁此機會排隊進去和蘇丹握手。
蘇丹王宮自然也是只能看個“外觀”,照張相而已。但我們恰好碰上王宮里貴族出行的一幕,因為發現警察攔住了來往的車輛,旅游車有經驗的司機知道有貴族要出來了。于是我們屏息靜氣等了十多分鐘,才見到一輛黑色小轎車從王宮側門箭一般地竄出來,一眨眼就不見了。我連一張照片都來不及拍,眼尖的同事倒看見里頭坐的只是兩個青年男女。車子一走遠,警察就放行了。其實汶萊雖然人人有車,大街上小轎車遍地跑,公共汽車反而又少又小——我們的大巴旅游車幾乎就是最“巨無霸”的了,一路都見不到“同類”,但汶萊的交通并不擁擠。不過但凡有貴族出行,一定封路。人們也不埋怨,畢竟蘇丹給了人民這么優渥的生活,人民也很自然地尊崇國王和貴族了。
總之,我們足跡所到之處“莫非王土”。參觀的景點大多是王室家產,包括現任蘇丹父親,前任蘇丹建的清真寺——賽福鼎清真寺。28任蘇丹的清真寺外觀以白色為主,沒有29任的輝煌,但也落落大方,格局嚴謹。
水上人家總算是一個與王室瓜葛較少的景點了,文萊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傳統水上村落。如果太寧靜使你覺得寂寞,可以到水上村莊里走一走,這里到處是興高采烈地放風箏的孩子,還有忙于洗衣服的母親。歷經幾個世紀的水上城市坎旁阿亞依然留存著昔日的風貌,各種由石柱支撐,木板蓋成的水上房屋布滿了文萊河的兩岸,擁有居民約3萬人。水村有學校、診所、警察局及回教堂。游人可進入水村居民家中感受他們的日常生活。
但不等于沒有瓜葛——因為國王的先輩們都是住在水上的。所以,汶萊的水上人家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被保留,那些綿延相連的房舍,外表是破舊的由扎在水里的水泥柱子撐起來的木板建筑,內里卻大有洞天。正如導游所強調的,水上人家不是窮人。其中,屋外擺滿各色鮮花,屋內空間極大,布設豪華。踩在厚厚的地毯上,完全想象不出下面就是河水。只是規劃有些亂,我們從寬敞的前廳走向后面的廚房時,經過一個相對狹窄的過道兼休息廳。那里電線纏雜,靠墻竟一溜兒擺了三部電視機。
在水上人家還可以品嘗主人家的手制糕點。真的很好吃,馬來人做糕點有一手,這些顏色鮮艷、味道清香的“馬拉糕”,我們在文萊吃了不少,在馬來西亞反而沒什么機會吃。坐船的感覺也很好。這么大的一片水域,竟然扎堆了這么多的房子,形成功能齊全的水上村落,住宅、學校、清真寺、警察局、消防局一應俱全,也真是蔚為壯觀了。“東方威尼斯”,想來也不是虛名呢。
在汶萊的話題,繞來繞去都離不開它的富有和它的宗教。回教的清規戒律本來就多,很講究自我約束。在汶萊是嚴格禁酒的,豬肉對于這里占主體的馬來人來說也是禁品,華人要買只能到指定的店鋪偷偷摸摸地透過一個小洞交易。至于每天5次的朝拜更是不含糊了,那些華麗的清真寺可不是蓋來當擺設的呀。不過為了方便起見,也不必非到清真寺的,朝拜要準時準點,地點卻不拘泥。就算上飛機,也要朝拜的。這次東南亞之旅我們一共坐了4次飛機,全是汶萊航空的,每次起飛前都要播放向安拉祈禱的經文,而飛行過程中,機上的小電視屏幕在不停顯示出飛機的飛行方向、高度、速度等數據的同時,還要標明麥加的方向!飛機上的空姐,也全用頭巾包裹得只剩一張臉,只在一次演示氧氣罩使用方法的時候除下過頭巾。
汶萊機場居然有不少的女性工作人員,當然無一例外裹著頭巾,但我在過關時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位女性關員面前放著一個打開的大盒子,里面裝著大大小小的公章——當然啦,過關總要在護照上蓋上幾個章,她也正在拿著這些印章蓋呢。但是,那打開的盒蓋背面,居然是一面鏡子!大約有一張A4紙那么大吧。我真是沒想過這么嚴肅的公章盒居然有這樣的設計,難道是為了觀察背后的人?但最方便的還是觀察自己——要說伊斯蘭婦女不喜歡打扮,真是打死我也不信啊。
汶萊機場很小,于是我有幸見到了據說一般國際機場都有的專為伊斯蘭教徒所設的朝拜室。距離洗手間不遠,(順便說一句,那機場的公用洗手間居然有包含立體浴室的單人間,實在高級——比我在廣州住處的浴室還要豪華。)雖然很小,但也一絲不茍,門前照樣有供人朝拜前洗浴的水龍頭。
這真是一個很富的國家,盡管現在在亞洲排名已掉到第三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人均1.3萬美元的GDP數字還是傲人的。若用一個字形容汶萊,只能是“富”。倆字呢,肯定是“有錢”了。考慮到那里國家的錢幾乎就是國王的錢,也可以用一個成語“富貴逼人”來形容。要再具象一點呢,就以清真寺如假包換的金頂為代表吧——這是一個用金子堆起來的國家。
在這里生活,悠閑富裕,國家福利又好。醫療、教育,都不成問題。汶萊人少,所以鼓勵生育,孩子落地政府就把他以后的教育都包起來了。汶萊人看病也不用花錢,若得了重病要到國外醫治,政府還負擔來回機票的費用。難怪導游說,生病也會偷笑的。
既然這樣,干脆移民到汶萊吧,有人開玩笑。導游卻嚴正告誡,汶萊不鼓勵移民,要入籍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和當地馬來人聯姻,同時改信回教。那可不是走形式,要正規地上學校,正式地依照各種清規戒律生活的。
可見凡事均有代價。別的不說,單單每天5次朝拜,恐怕就不是誰得能應付得來了。平時需要值早班的同事一致認為,雇個穆斯林值早班最好了。5點鐘就爬起來,向安拉祈禱完了正好開始早班工作,保證不會誤班。
不過汶萊也有對華人寬容的一面,華人的影響,多少是有的。汶萊也有農歷新年,雖然只放一天假。過年的時候人民會到王宮向蘇丹拜年,而蘇丹和王后也會給老百姓發利是,只不過利是封不是紅色的“紅包”而是綠色的“青包”。
在汶萊逗留時間不是最長的,但“異國風情”的味道卻是最濃的。最低限度,我們都學會了幾句馬來話,像搞笑版的:“短短”即“先生”,“胖胖”為“女士”,“等你媽嫁先”是“謝謝”。(我還是在某個加油站的洗手間看到英文和馬來文對照的告示,才明白了它的正確拼法:TERIMA KASIH。哈哈。)出發前拿到的機票上寫著BANDAR SERI BEGAWAN,我還以為是汶萊的名稱,后來才知道那是首都斯里巴加灣,“美麗河流之城”,而汶萊,全稱BRUNEI DARUSSALAM,“汶萊和平之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