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登陸諾曼底 悠悠港灣別樣的情思 諾曼底是法國西北部瀕臨英吉利海峽的一片富饒的土地,由上、下諾曼底兩個大區共5個省份組成,面積3萬平方公里。在我兩次任駐法記者期間,曾許多次到諾曼底地區采訪,自然風光美麗、人文景觀豐富,是諾曼底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 青翠的牧場、深藍的大海,黃褐色的沙灘,是記憶中諾曼底最鮮明的色彩;草地上駿馬、奶牛和羊群,是記憶中諾曼底的活動影像。諾曼底是法國重要的農牧業基地。肥沃的土地,濕潤的氣候,使這里出產豐富。想起諾曼底,就想起那清醇的蘋果酒,想起那品種繁多、口感細膩的奶酪,它們簡直就是諾曼底的“形象大使”。
諾曼底又是著名的旅游區,它同南部的“藍色海岸”、西南部的布列塔尼并列為法國三大旅游目的地。“藍色海岸”熱烈瑰麗,布列塔尼奔放自然,諾曼底則清純明朗。法國的圣山———圣米歇爾山聳立在諾曼底海灘,安詳地迎接著朝拜者;諾曼底有可與英倫三島相媲美的草地,也就有了世界一流的高爾夫球場。悠悠白云下,青青草地上,來自喧囂都市的人們,在揮桿間把心緒理平。諾曼底地區河流縱橫,平靜的港灣,幽靜的河岸,有多少垂釣的好去處!諾曼底有珍貴的純種馬,綿延數百公里的海濱,賽馬場和馬術學校是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線……諾曼底,一首舒緩的詩,一支悠揚的歌。
然而,田園牧歌不是諾曼底的全部。使諾曼底的名字彪炳于世的,是二戰史上那個大寫的D日(法國稱為J日)。1944年6月6日凌晨,號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戰在諾曼底海灘打響,它突破了納粹德國精心構筑的“大西洋防線”,奏響了西歐解放的序曲。在其后歷時兩個多月的諾曼底戰役中,約200萬盟軍戰士與74萬德軍士兵展開了血腥殘酷的較量,有62萬軍人和平民傷亡,其中,5萬諾曼底人付出了生命。
我在諾曼底參觀戰爭遺跡,感受到另一個諾曼底,它有倒海翻江、勢崩雷電的氣概。彈瀉如雨的夜空、舍生忘死的攀巖登陸、鮮血漂流的海面、尸體橫陳的海灘……這塊彈痕累累、廢墟處處的土地,給后人留下多少悲壯激越的情思!
登陸戰以來60年間,富有歷史感的法國人在這塊土地上培育了獨具特色的“二戰紀念文化”,紀念館、軍人墓地是“紀念文化”的核心內容。粗略計算,諾曼底大大小小的紀念館有30多處。其中,首屈一指的要數下諾曼底首府卡昂的“二戰紀念館”(又稱和平紀念館)。
1986年,諾曼底戰役交戰雙方12個參戰國的領導人共同為它奠基,每人帶來一方象征本國的石頭,每一塊上都鐫刻著譴責戰爭、祈禱和平的銘文。聯邦德國送來的那塊石碑上刻著:“德國人民承認:人的權利不容踐踏,人的權利永不失效,此乃人類社會的根本”,這無疑是對納粹德國踐踏人權、殘酷迫害猶太人歷史的反省。
在諾曼底英、美、加、波軍隊和德軍的陣亡將士公墓里,總共約有12萬個墓穴。戰勝者與戰敗者的遺體一道寄葬海灘。不同的是,美軍墓地一律是白色的十字架矗立在青草地,面朝西,向著大西洋彼岸的故國;德軍墓地則一片鐵灰色,縱有青松掩映,還是讓人產生沉甸甸的感覺。當年美軍登陸的奧馬哈海灘旁的美軍陵園內,有一座名為“士兵之魂”的銅雕,那青年士兵頭顱稍昂、雙臂舒展,銅雕基座的銘文是:“我親見神圣的光榮來臨。”士兵的神情超凡脫俗,只有為正義而戰的勇士才有那份無畏,那份安詳。
諾曼底是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大舞臺。這個舞臺上最真誠的紀念者是老兵。老兵們在耄耋之年越海來到諾曼底,回到當年喋血之地,為陣亡戰友獻一束鮮花,灑一掬熱淚。1994年紀念登陸50周年時,我在奧馬哈幾公里長的海灘上,看到了胸前掛滿勛章的老兵動情地親吻著諾曼底鄉村的孩子,一任淚水長流。也是那年,美軍101空降師的幾位老兵在諾曼底重上藍天,跳出機艙,張開彩色的降落傘,再現生命史上壯麗的一幕。
諾曼底人對“解放者”的感謝是永恒的。一年又一年,諾曼底人總是在紀念日前夕灑掃庭除,恭候借宿的老兵。一年又一年,諾曼底人義務為老兵安排種種活動,其中,“解放者”與本土“抵抗者”聚首話當年的場面激動人心,顫巍巍雙手緊握,含著淚水的目光交匯,發自內心深處的和平呼喚在諾曼底上空回蕩……“登陸60周年紀念委員會”主席海軍上將德拉佩里埃在公開信中寫道:“回憶是諾曼底人的神圣責任,老戰士在諾曼底的土地上永遠有回家的感覺。”
諾曼底又是觀察美歐關系的平臺。“回憶歷史、著眼現實”的原則在登陸紀念活動中尤其得到體現。逢整十紀念日,美國總統往往乘坐航空母艦來到登陸海灘,在洋洋灑灑的演說中,突出美國的領導地位,強調美歐合作。1994年,克林頓來到諾曼底呼吁盟國應在冷戰后的世界承擔起更大的責任。今年,布什總統來到諾曼底時會想些什么?對盟友會講些什么?在去年因伊拉克戰爭前夕法德與美國分道揚鑣之后,在新一代“解放者”在伊拉克恣意妄為、陷入虐囚丑聞泥淖之時,在美英聯軍交權的日期逼近的時刻……呵,諾曼底,令人思緒萬端的諾曼底!
旅游咨詢電話:020-6283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