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之城——馬丘比丘
美洲一直是一個被認為缺失古文明的大陸,直到1911年失落了很多個世紀的古城馬丘比丘在秘魯被發現。一段古老的文明終于重見天日,印第安人在南美所創造的印加文明絲毫不遜色于古
羅馬文明、古希臘文明。1983年印加文明的“得力之作”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名錄。
失落之城
“馬丘比丘”,印第安克丘亞語,意思是“古老的山巔”
在歐洲殖民者進入美洲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大地的主宰。大約在12世紀,秘魯利馬附近的庫斯科谷地中的印第安部落逐漸強盛起來,開始向外擴張,兼并周邊地區。他們的語言屬印第安語系的奇楚亞語族,被稱為印加人(Incas)。1438年他們統治了安第斯山脈北部山區,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印加帝國。16世紀初,鼎盛期的印加帝國疆域北起今日的哥倫比亞邊境,南至今日的智利中部,西瀕太平洋東海岸,東達亞馬遜叢林和今日阿根廷北部,人口多達600萬,建都于庫斯科。印加帝國雄霸一方,他們信奉太陽神,建立了完善的農業體系,遺憾的是直到他們突然“失落”,印加帝國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或者還沒有被發現)處于結繩記事階段,印加人的歷史完全依靠一代代印加人的口耳相傳。只有馬丘比丘古城默默告訴你當時的文明有多么發達。
馬丘比丘的輝煌
馬丘比丘距印加帝國都城庫斯科120公里左右,建在距烏魯班巴河面2400米高的山脊上,全城面積約9萬平方米。智利著名詩人聶魯達曾在他的長詩《馬丘比丘之巔》中寫道:“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據推測,馬丘比丘即建于15世紀印加帝國開始擴張的帕查庫蒂統治時期,馬丘比丘古城遺址外圍是層層梯田形成的農業區,城區則由200座建筑和109個連接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組成。城內規劃井然,北部多為莊嚴的宮闕神殿,南部是作坊、居室和公共場所。印加人稱自己為“太陽的子孫”,他們將太陽視作“燃燒的火鷹”,渴望用“拴日石”將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太陽永遠留在天上。直到今天,對太陽的崇拜仍在印加民間流傳。在這座古城關于太陽崇拜的建筑也隨處可見。
馬丘比丘的失落
1532年,印加帝國正當全盛期,擁有600萬國民,掌握了當時先進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技術,能制造出一流的冷兵器,還有像馬丘比丘那樣險要的城堡可堅守。可是數百名西班牙殖民者闖入印加帝國后,短暫的時間,帝國消亡了,馬丘比丘的印加文明失落了,據口傳歷史記載的陰謀、謊言等卑鄙伎倆讓史學家推斷部族之間自相殘殺,勢力削減,使偌大的帝國就此消亡,而真正的原因卻一直是一個謎。
誰發現了馬丘比丘?
16世紀中葉,當秘魯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后,民間就一直相傳:在茫茫的安第斯山脈中,有一座神秘的印加古城。300多年間,探險家們多方尋覓,均無所獲。直到1911年7月的一天,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希拉姆·秉漢姆在距印加古都庫斯科城120公里、海拔2400多米的群山之間,發現了這座被白云和密林覆蓋的高原城郭。考古學家無法得知它的原始名字,于是借用了附近一座山名,稱其為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的猜想
第一個猜想是功能。強大的帝國為什么要建設這樣一座空中城堡?建筑位置、難度、都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無法承載的負擔。印加的統治者為什么會選擇這里建設城堡呢?為了防御?為了最后的退守?為了生產?多少年來,考古學家對這個神奇的古城產生了眾多的猜想。最有說服力的猜想是,祭奠神靈。印加人崇拜太陽,太陽神是他們最重要的神靈,印加王都自稱為“太陽之子”。選擇這樣高的位置建設如此規模的一座城。為的只是和太陽更近一些。現代的考古學者推斷,馬丘·比丘并不是普通的城市,而是一個舉行各種宗教祭祀典禮的活動中心。平時有一些人居住在這里照料寺廟和祭壇,大部分人要到宗教節日才到這里來。考古學家在城中發現的頭骨中,絕大多數是女人的頭骨,他們推斷這些都是為了敬獻給太陽神的祭品。
第二個猜想關于建筑。印加古城的建筑,全用巨石建成,見不到灰漿的痕跡,在那個荒蠻的時代,達到如此的工藝水平是一個謎。更重要的是那些巨石,古印加人從哪里用什么方法搬來的?在崎嶇狹窄而危險的山脊上,把巨石運上山巔幾乎沒有可能!秘魯科學家認為印加人并沒有在懸崖峭壁上搬運巨石,而是在山巔就地取材的。他們在選定的山巔就地采集巖石制作砌塊,在山頂開出了一片9萬余平方米的開闊平地,壘筑古城。然后把剩余的石塊、碎礫全部扔下了山崖,在山巔留下了這座奇跡般的古城。
關于印加古城的懸案和猜想還有很多,比如他們為什么會消失?遺留的100多具頭骨和隨后發現的木乃伊帶來什么樣的古文明信息?馬丘比丘充滿了無窮的吸引力,等待我們去探索。
空中花園,旅游勝地、期待搶救的遺產
古城發現之后,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慕名而來,每年接待的游客達50萬之眾,從印加古都庫斯科到馬丘比丘有一條專門為旅游者建造的高山鐵路。全長只有幾十公里,一路上盤山過洞,曲曲折折,窗外的風景也是險象環生而又美不勝收。火車只到馬丘比丘的山底,探訪古城需要再坐汽車,那些載著游客上下山的小型公共汽車排放大量尾氣,嚴重影響了古城遺址的環境;同時,旅游業的興旺帶來周邊城鎮的不斷擴張,也對古城遺址保護造成了嚴重困擾。
此外,馬丘比丘還面臨著山體滑坡的危險,隨時有可能毀于一旦。近年馬丘比丘附近名叫“熱水”的小鎮發生山體滑坡,共有十幾人遇難。而馬丘比丘古城遺址地表不斷增多的裂痕也使得人們不得不更加擔心它的安危。
不久前,多國科學家在馬丘比丘及其周圍共發現七大地質構造缺陷,受此影響,馬丘比丘正面臨緩慢移動、下陷和坍塌的危險。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秘魯全國文化委員會的協助下,來自日本、意大利、捷克、加拿大和秘魯的地質科學家最近兩年對馬丘比丘進行了細致的實地考察,發現在不同地點存在地層松動和斷裂等地質構造缺陷,這將嚴重威脅馬丘比丘風貌的完整保存。 這七大地質缺陷分別存在于通往馬丘比丘的公路、山頂旅店、三窗神廟遺址、印加橋以及馬丘比丘遺址周圍的一些地區。科學家稱,即使這些地質缺陷不會馬上對馬丘比丘造成坍塌危險,但是隨著馬丘比丘所在地基和石層的逐漸磨損,將來也會產生嚴重后果。為此,科學家建議有關當局及時采取多種保護措施,搶救性保護印加古城遺址。秘魯政府近日提出了耗資7000萬英鎊的緊急拯救計劃,保護馬丘比丘。
感謝國家地理的攝影師
《國家地理》雜志經百年而長盛不衰,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其旗下一大批優秀的編輯和專業攝影師,他們不僅學識淵博,技藝超群,而且執著進取。尤其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們對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大千世界,保持著一份不倦的好奇與關懷。從非洲塞侖蓋蒂野性的草原,到亞馬遜的大河和雨林,從極地的冰川荒原,到海洋、天空和冰峰,通都大邑、鄉野村落,地球上到處留有他們的足跡。他們通過精美的畫面向讀者傳遞的知識和信息,也大大超越了嚴格意義上“地理”的概念,使我們能夠足不出戶而盡知萬物。他們以求知求真的使命感,將自然、生物、人類與文化融為一體,不僅呈現了大千世界千姿萬象,而且賦予圖片以更深的層次和內涵,可以說,注重人文關懷,是《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圖片的重要特色,它以獨特的方式,推動人與自然及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國家地理的攝影師們總是能給我們帶來驚喜,我們看到的這張圖片,就是國家地理攝影師眼中的印加古城。1911年希拉姆·秉漢姆發現了印加古城馬丘比丘,并于1912年1914年、1915年率領國家地理學會和耶魯大學的探險隊到該古城探險。在后面的介紹中,我們將帶來關于馬丘比丘的新的信息。這張圖片也是此次“超越視覺——美國國家地理經典攝影作品中國巡展”的探險題材的圖片之一。本次美國國家地理百年經典攝影作品百年巡展的展覽現場不僅有精彩的圖片,有詳盡的背景故事,還有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專門為馬丘比丘繪制的精美地圖,這不僅需要專業的攝影技術,更體現了不斷追求科學真理的態度。到巡展去看看吧,有更多的驚喜在等待你!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范,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