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民族是一個熱烈奔放的民族,節日自然不會少:
新年:元月1日,與大家一樣,俄羅斯人自然不會錯過這個舉家團聚的節日。
圣誕:與西方的圣誕節不同,俄羅斯人的圣誕節在元月7日,那天,教堂會舉行隆重的祈禱活動。
復活節:春節后的第一月圓的第一個星期日,一個具有濃重宗教氣氛的節日。
建軍節:2月22日,與中國不同的是,在俄羅斯建軍節竟然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節日,因為在這一天,軍人們和青年人經常在這一天酗酒過度而滋事。
三八婦女節:是俄羅斯人極為重視的一個節日,在那一天,玫瑰的價格甚至會超過情人節。
五一勞動節:每年都會舉行游行和集會。
勝利日:5月9日,是衛國戰爭的紀念日,也是戰勝德國法西斯的偉大日子。到那一天,當年參加過二戰的老兵,都會身著戎裝,佩滿各種勛章,來到勝利廣場、大劇院前以及紅場上,和人們一起,共同慶祝這一節日。
詩歌節:6月6日,是偉大詩人普希金誕生的日子。
獨立日:6月12日,即國慶節。
十月革命節:雖說是十月革命節,可實際上卻在11月7日。1917年的11月7日,即俄歷10月25日,列寧在圣彼得堡領導了無產階級革命。
憲法節:12月12日,新增的節日。
俄羅斯節日詳細介紹
俄羅斯的傳統節日主要包括新年和四季節日(送冬節、樺樹節、豐收節和迎冬節)。除此以外,由于東正教長期作為俄羅斯的國教,影響深遠,不少宗教節日已經成為俄羅斯人傳統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新年(元旦):
俄羅斯的新年曾經定在每年初春時分的3月1日,屆時舉行隆重的祭祀太陽的儀式。15世紀末又受拜占庭的影響把節期改到9月1日。直到1699年,彼得大帝才依照西歐各國的傳統習慣,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新年。
1669年除夕午夜,彼得大帝在紅場上點燃了第一枚禮花,并命令莫斯科居民用松、柏、樅等常青樹裝房屋,以示吉祥。于是后來樅樹成為圣誕節和新年的主要標志。由于節期相近,東正教把新年和圣誕節連在一起慶祝。新年的慶祝活動中少不了嚴寒老人(圣誕老人)和雪姑娘,他們向人們贈送禮物,祝賀新年。
1930年,蘇聯政府將新年正式定為全國性節日。新年時,各個公共場所都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在城市的大廣場上聳立著高大、漂亮的新年樅樹,家家戶戶的客廳里也擺著掛著各種小禮物的樅樹,塔形的樅樹象征生命常青。在新舊交替的午夜12點鐘,克里姆林宮巴斯克塔上的大自鳴鐘傳出洪亮的鐘聲,收音機和電視將鐘聲傳遍全國。舉國歡慶,人們打開香檳,互相祝賀新年。
公歷1月14日是俄歷元旦,俄羅斯人照例又要慶祝一番,尤其在農村。
送冬節(謝肉節):
新年后第二個最熱鬧的節日是送冬節。送冬節是四季節日之一,節期約在2月末、3月初,為時一周。
送冬節的前身是古斯拉夫人的春耕節。人們認為冬去春來是春神雅利洛戰勝嚴寒和黑夜的結果,因此每年2月底3月初都要舉行隆重的送冬迎春儀式。人們用烤成金黃色圓形小薄餅祭祀太陽,晚上則燃起篝火,燒掉用稻草扎成的寒冬女王像。人們以此歡慶經過漫長的嚴冬,明亮的太陽又開始為大地送來溫暖。
節日期間吃黑麥烤制的犁形、耙形大面包。第一天播種時,人們帶著面包、鹽和雞蛋下地,當牛馬犁出三條壟溝時,人們吃掉一部分面包和鹽,其余的喂牛馬。又把雞蛋埋入土中,表示祭祀大地,祈求保佑。
東正教傳入俄羅斯后,無力取消這一異教的民間節日,只好把春耕節改稱謝肉節,節期安排在春季大齋前一周。教會把這一周稱為無肉周或干酪周,因為在這一周里人們仍然可以吃葷食或乳制品,這一周過后,進入大齋期,人們將不得吃肉食和乳制品,故稱謝肉節,意為大齋之前向肉食告別。
謝肉節持續7天,每天各有其名,慶祝方式不盡相同。
星期一為迎春節。家家戶戶煎制圓薄餅,作為節日的必備食品,吃時佐以魚子、酸牛奶等。
星期二為始歡節。人們邀請親朋好友家的未婚姑娘和小伙子們一起娛樂,為他們牽線搭橋,提供挑選意中人的機會。
星期三為宴請日。岳母宴請女婿。
星期四為狂歡日。慶祝活動達到高潮。人們在大街上舉行各種狂歡活動,開懷吃喝,盡情歡樂。
星期五為新姑爺上門日。新女婿宴請岳母及其家人吃薄餅。
星期六為歡送日。人們載歌載舞把象征寒冬女神的草人用雪橇送往村外燒毀,在這一天新媳婦要拜訪丈夫的姐妹。
星期日為寬恕日。人們走親訪友,拜訪鄰里,請求他人原諒自己的過錯。
60年代末,蘇聯政府將這個節日改為送冬節,又叫俄羅斯之冬狂歡節。節日的古老習俗和宗教意義都淡化了。但這個節日仍然是俄羅斯人的重要節日,象征太陽的圓薄餅依然是節日的必備食品,節日期間跳的圓圈舞依然是俄羅斯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形式。節日里,各地還舉行化裝游行,彩車上載著人們裝扮的寒冬女神、俄羅斯三勇士等神話中的人物,人們載歌載舞送別寒冷的冬天,迎接溫暖的春天。
樺 樹 節:
四季節日的第二個節日是樺樹節,節期在俄歷每年6月24日。樺樹節源自古代的夏至節。夏至節本在6月22日,這一天太陽在空中達到最高點,此節日帶有太陽崇拜的色彩。在農村,此時夏季來臨不久,農民辛勞一春,稍得清閑,因此要歡慶一番。
民間的慶祝活動體現了水火崇拜。人們身著節日盛裝,頭戴花環,圍著篝火唱歌跳舞。有人從篝火上跳過,或燒掉舊衣服,以消災辟邪,強身祛病。人們還把樺樹枝與祭品一起投入湖中,祈求神靈保佑豐收。少女們將點燃的蠟燭放在花冠上,放進河水中,誰的蠟燭燃得最久,誰就被認為是將來最幸福的人,她們還按照花環漂動的方向占卜自己的婚事。古代,俄羅斯過夏至節時還要到森林中尋找兩株距離很近的小白樺樹作祭祀用。有的地方則用花環、彩帶裝飾一株小白樺的風俗。
后來東正教把夏至節與圣三主日結合在一起,將時間改在6月24日,因為東正教在這一天紀念施禮約翰誕辰。節日期間教堂用樺樹枝裝飾起來,教徒們也手持樺樹枝來做禮拜。民間還把這一天看作是悼亡節,都要去上墳。
夏至期間正是草木繁盛、氣候宜人的季節,人們都在戶外舉行歡慶活動,特別是青年人,因此到了蘇維埃時期夏至節變成了蘇聯青年節。這一天歡慶又離不開樺樹,于是從1964年起又被稱作樺樹節,或者"俄羅斯小白樺節"。白樺樹成為俄羅斯民族的象征是有其歷史淵源的。11-15世紀許多古羅斯文獻就是刻寫在樺樹皮上的。不少俄羅斯作家都懷著深厚的感情描寫過白樺樹,在俄羅斯人看來,樺樹是那么秀美,挺拔。樺樹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用樺樹枝、矢車菊、鈴鐺裝飾房間。節日里還要舉行聯歡會,女主持人被稱作"小白樺",還有化裝游行,游行隊伍簇擁著樺樹,真是處處有白樺樹。
豐收節:
豐收節是"四季節日"中的第三個節日,在前蘇聯被稱作農業工作者日。農民對這個節日非常重視,特意在田里留下一束小麥,在它面前擺上面包、奶酪和鹽,拜祭大地,感謝其賜予的恩惠。
迎冬節:
迎冬節是"四季節日"中的最后一個。具體日期根據各地冬天來臨的時間而定。節日的中心人物是"冬媽媽",人們以面包和鹽向她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