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金邊概況/金邊介紹/金邊簡介
地理位置: 柬埔寨前首都金邊市位于四臂灣西岸。四臂灣是上湄公河、下湄公河、洞里薩河和巴沙河匯合處,這四條河流在這里匯聚成一片寬廣的水面,又像四支巨大的手臂伸向遠方。柬埔寨人稱這片水面為“四面河”,當地華僑給它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四臂灣。
面積: 375平方公里
人口: 1,020,000
官方語言: 柬語
主要宗教: 佛教
經濟概況: 主要產業為:農業、輕工業
現任市長(2009年): Mr. Kep Chut Tema
金邊的起源
金邊,柬埔寨語稱為“普農奔”(Phnom Penh),“普農”的意思是“山”,“奔”是一位老大媽的名字。
關于金邊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600多年前,在四臂灣畔住著一位婦女,人們都叫她“敦奔”,就是“奔大媽”。她生活富裕,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1372年的一天,陰云密布,雷電交加,大雨滂沱,河水暴漲。待到雨過天晴,奔大媽到河邊打水,看見一棵大戈基樹在水面上盤旋。奔大媽招呼鄰居,用繩索拴住大樹,拖上河岸。奔大媽打水沖洗大樹上的污泥時,發現樹上有一個洞,里面有4尊銅鑄佛像和1尊石神像。那尊神像站立著,一手握大棒,一手執法螺,頭上挽著發髻。奔大媽和鄰居們認為這是天賜之物,便將佛像和神像恭恭敬敬地迎回奔大媽家中,蓋了一座小棚,暫時供奉起來。接著,奔大媽號召鄰居們抬士把她家西面的一座小山加高,把戈基樹鋸成柱子,在山頂建起一座寺廟,把4尊銅佛像供在廟里,把石神像供在東山腳下的一個座位上,并請僧侶來住在西山腳下。這座寺廟,人們稱之為“奔大媽山寺”(瓦普農敦奔),現在稱為塔仔山(瓦普農)。那個村莊,就稱為“金邊”(普農奔)。
金邊市就是在這個村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今天的塔仔山上建有佛塔和寺廟,上山的入口處有兩個石刻的七頭蛇神及怪鳥、獅子、佛像等。這里是金邊市的制高點,登上山顛可以俯瞰整個金邊。塔仔山腳下是一個圓形公園,公園里花木繁茂,空氣清新,是人們休憩的好場所。
[編輯本段]金邊的歷史
在柬埔寨歷史上,曾經兩次定都金邊。1431年,由于不堪忍受暹羅(今泰國)的侵犯,高棉王國蓬黑阿?亞特國王放棄了都城吳哥,到斯雷索秋省(今磅湛省斯雷山托縣)的巴山建立王宮。巴山地勢低洼,常遭洪水侵襲。因此,1434年,蓬黑阿?亞特國王離開巴山王宮,到金邊建都。遷都金邊后,蓬黑阿?亞特國王進行了許多建設,修筑了王宮,加高了塔仔山,建造了6座佛寺,填平了低地,開挖了運河,使金邊城初具規模,為后來金邊的建設奠定了基礎。但由于王室的分裂,至1497年,當時的國王又遷出了金邊。其后370年內,柬埔寨的首都幾經變動,直到1867年,諾羅敦國王才再次遷都金邊。
1863年,柬埔寨被法國侵占,1940年又被日本占領。1945年日本投降后,法國殖民者卷土重來,再次侵入柬埔寨。為了爭取獨立和解放,柬埔寨人民進行了長期英勇的斗爭。在西哈努克親王的不懈努力下,柬埔寨終于在1953年11月9日獲得完全獨立。為紀念這一歷史性的勝利,在金邊建立了高大雄偉的獨立紀念碑。這一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筑,巍然矗立在金邊主要大街諾羅敦大道的南端,與其北端的塔仔山遙遙相對。紀念碑東西兩側,是獨立廣場。廣場上綠草如茵,就像一塊塊巨大的地毯。1970年3月18日,美國支持的朗諾集團在金邊發動政變,推翻了以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為國家元首的柬埔寨王國政府,并于同年10月9日宣布成立“高棉共和國”。1975年4月17日,柬埔寨共產黨解放金邊,1976年1月3日宣布改國名為民主柬埔寨。1979年1月7日,越南軍隊占領金邊,扶植起韓桑林政權,建立“柬埔寨人民共和國”。1991年10月23日,柬埔寨問題巴黎國際會議簽署柬埔寨問題全面政治解決的協定。11月中旬,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主席西哈努克親王將返回金邊,在金邊建立起全國最高委員會總部。1993年5月全國大選后,柬埔寨恢復君主立憲制和柬埔寨王國的國名,西哈努克再次聘任國王。從此,金邊和柬埔寨全國一樣,走上了恢復和平和發展經濟的道路。
金邊的交通
金邊是柬埔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也是柬埔寨的交通中心,而且是印度支那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金邊西南郊區8公里處的波成東國際機場,可以起降大型飛機,由此可飛往馬德望、暹粒、磅清揚等各城市,亦可飛往世界各地。金邊是一個內河港口,3000-4000噸海輪從金邊沿湄公河順流而下,可經越南南方直接駛入南中國海;雨季,從金邊溯湄公河而上,4000噸輪船能到磅湛、桔井,200噸輪船可達柬埔寨東北重鎮上丁;通過洞里薩河,可進入中南半島第一大湖、柬埔寨的淡水魚倉洞里薩湖。柬埔寨僅有的兩條鐵路會合于金邊。金邊―馬德望鐵路經過干丹省、磅士卑省、磅清揚省、菩薩省和馬德望省,到達柬埔寨第二大城市馬德望,再向前延伸,經詩梳風到柬泰邊境重鎮波貝,與泰國境內的鐵路相連,可通往泰國首都曼谷。金邊―西哈努克港鐵路經過干丹省、磅士卑省、茶膠省和貢布省,通往柬埔寨最大海港西哈努克港。金邊的公路更是四通八達,它有7條國家公路通向全國各地及其周圍鄰國。1號公路由金邊莫尼旺大橋跨過巴沙河,沿湄公河右岸至乃良渡口,輪渡過湄公河,經過柴楨市,到柬越邊境城鎮巴韋,與越南境內的公路相接,可通往胡志明市和河內,是柬越之間的重要通道。2號公路由金邊經茶膠市到柬越邊界的普農登,與越南的公路相連。3號公路由金邊經貢布市通往柬埔寨的軍港云壤。4號公路是一條重要的戰略公路,由金邊經磅士卑市到西哈努克港。5號公路由金邊經磅清揚市、菩薩市和馬德望市到柬泰邊界的波貝,與泰國的公路相接,是溝通柬泰國兩國的主要干線。從金邊通過洞里薩河上的柬日友誼大橋(水凈華大橋)便是6A號公路,與6號公路相接,經過磅同市和舉世聞名的吳哥古跡所在地暹粒市,到馬德望省的詩梳風與5號公路會合。由金邊出發,沿6號公路到磅湛省的斯昆,轉向7號公路,在磅湛市通過最近日本援助建成的跨湄公河大橋,經過柬埔寨最重要的橡膠園蘇翁、朱普、克列、棉末,到桔井省的斯努與柬埔寨、越南、老撾之間的交通要道13號公路相連。通過這些航空、水路、鐵路、公路,可把各省出產的稻米、木材、橡膠、水產等運往金邊或出口到世界各地,也可把金邊的工業產品或進口物資運向全國。如今,金邊經過幾年的發展建設,變得日益繁華起來。
金邊的寺廟與市場
金邊有6座古佛寺和許多后來修建的佛寺,這些莊嚴肅穆的廟宇使金邊成為柬埔寨的佛教中心。位于王宮北面約200米處洞里薩河邊的烏那隆寺,是金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寺院。它是柬埔寨佛教摩哈尼伽派僧王主持的佛寺。該寺建于1443年,至今已近560余年的歷史。寺內有金邊最大的佛塔,并有5座稍小的佛塔環繞四周。1890年,當時的住持典僧王從錫蘭(今斯里蘭卡)迎來佛祖釋迦牟尼的一捧骨灰供奉于大佛塔內。后來,許多達官貴人也在此寺內修建骨灰塔,存放骨灰,逐漸在大佛塔周圍形成林立的骨灰塔群。烏那隆寺的歷屆住持高僧,為保存和發展高棉民族文化作出了積極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外,波東瓦岱寺、蘭卡寺(建于1882年)、島寺、大官寺等,都是金邊市著名的寺廟。金邊市購物主要集中在幾個大的市場,如新市場、烏亞西市場、俄羅斯市場中央市場等。中央市場是金邊的商業中心,建于1936年。這是一座十字形圓頂建筑,從空中俯視,就像一個巨型電風扇。建筑內部無梁無柱,四通八達,結構非常奇特、新穎。新市場內出售金銀珠寶首飾以及各種各樣的日用品,是金邊市最繁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