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歷史文化介紹:
大約40,000年前,在馬來西亞東馬沙撈越州的尼亞(NiahCave〕石洞里,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了。公元3世紀,馬來半島處于柬埔寨扶南王國(Funan)統治范圍內。公元7-13世紀,隨著蘇門答臘的釋利佛逝(Srivijaya〕王朝和滿者伯夷(Majapahit〕王朝的先后崛起,馬來半島也跟著落入這兩個王朝的掌控中。
1405年鄭和率領船隊抵達馬六甲,允諾保護該地免遭北方暹粒王朝的攻擊,并下嫁公主于此。馬六甲勢力不斷擴大,馬來半島絕大部分地區被其掌握。
1511-1795年,馬來半島先后被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人占領,淪為殖民區。英國統治者在1838年和1881年前后又獲得沙撈越和沙巴的統治權(其中沙撈越是蘇丹政府同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布魯克的私人交易)。20世紀初,英國人為了開發錫礦及樹膠園,從中國及印度大量的引進勞工,徹底改變了馬來西亞的種族結構和社會特征。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宣布獨立,1963年婆羅洲北部的沙撈越和沙巴兩個州以及新加坡一起并入馬來亞,建立了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由于東姑阿都拉曼及李光耀的政治分裂,新加坡宣布退出馬來西亞聯邦。
8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保持著每年8%的高速經濟增長,直到19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波及該國,經濟出現一定的衰退。
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及多元文化社會物質與其國家歷史是密不可分的。本土的馬來人及原住民,以及來自中國、印度、印尼和其它國家移居到這里來的人,共同建立了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大馬令人著迷的多元文化特質主要歸因于其長久以來與外界的密切接觸以及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殖民統治。如此多元文化之融合都一一展現在獨特的日常社會文化活動、傳統、服裝、食物以及多元信仰和語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