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是Do it yourself的首字母縮寫,也就是自己動手。這好像不算是啥新鮮事,因為咱中國的毛主席早就發出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不過,DIY近年的流行,則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自己組裝家用臺式電腦的風潮。
美國人喜歡DIY,我倒是在來美國之前就有所耳聞,而且決不局限于自己裝臺電腦。據說DIY精神最早來自于當年的殖民地和開發西部的時代,那時美洲大陸人煙稀少,基礎設施也很差,大家要拓荒,這DIY精神必不可少,從基本的吃喝拉撒,到復雜的教育和娛樂,基本上都得靠自己。這種“自己動手”的精神早就深深地植根于美國的文化當中,所以雖然美國社會分工高度發達,但是DIY卻蔚然成風。當我住的地方下水道堵了之后,我打電話找房東,半小時后他就趕到了。原以為他會找個專業管工來修理,結果他就背了一箱子工具來,然后忙活了兩三個小時,搞得一身臭汗,但是確實修好了。
我見到的美國人,不管是教授也好,律師也好,醫生也好,還是普通辦公室職員或是修車師傅,一般都是自己煮飯、洗衣和照看孩子,跟國內動不動就請保姆的情況大不相同。當然這中間也有一定的客觀原因,比如美國勞動力貴,這種體力活,別看在國內可以千把塊一個月找個保姆,那是咱勞動力資源豐富。到了美國,這起碼20美元一個小時了。而且雖然工資不低,服務水平卻未必高超到哪里去,一般普通家庭,自然還是不想請保姆了。而比較富裕的家庭,則認為這些家務干起來能夠促進家庭的和諧氛圍,也不會覺得干些雜活會降低身份,所以周末修剪草坪、整理車庫、油漆屋頂,常常是忙得不亦樂乎。
另外,DIY還跟美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系。美國標準的一棟房子,是必須要有一個院子的,大小均可,但是總是要有那么一片綠地。有了院子,可忙活的東西就多了,光是整整草坪,修修籬笆,也是不小的工程,要在院子里面種點小花,擺點假山,弄個乘涼的小亭子,更是麻煩。但是許多美國人不怕麻煩,自己動手,自得其樂。而商業頭腦發達的美國人還專門配合這種需要,開出了Home Depot(家得寶)這樣的世界級自助裝修大連鎖店。你只要自己有思路,就可以把自己改造院子的想法實現,因為你想得到的各種工具和材料,在這個連鎖店里面全部可以買到,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一臺攪拌機,可謂樣樣俱全。
又比如,汽車是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有了汽車,尤其是買了一輛有些年頭的舊車,就會和修車結下不解之緣。有的美國人就喜歡自己搞點研究,并不直接去修車行,而是自己爬到車的底盤下,來檢查部件,診斷問題。要換什么部件,需要什么材料,有大型的汽車零件店呢。而且這些店的服務工作十分細致,即使你不是什么專家,照樣可以找到自己車子需要的部件,因為在各個貨架,都有電腦可以查詢,只要你輸入車子型號、生產年份和部件的名稱,就可以找到相應配件,十分方便。記得有一次我的車發動不了,急得滿頭大汗,要是去修車行,不僅要付修車費,還要付拖車費,一來一去,起碼100多美元。這時我打電話給一位懂車的朋友,他一來,檢查了一下,說沒什么問題,只是電池老化了,去買個新的換上就行。我還將信將疑,但是當他帶我買了電池,裝上后車子正常發動,我不禁慶幸有這樣的DIY高手當朋友,一下子省下不少錢,還長了知識。
現在家得寶已經開始進軍中國了,不知道有了這樣的便利,DIY精神是否在國內也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畢竟這DIY精神體現的不僅僅是個人的自立能力,更是讓人在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并取得相應的成果后,看到自己的能力,學到更多的知識,建立更強的自信。在今天的中國,DIY精神尤其值得在“小皇帝”當道的孩子們中間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