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宗教介紹:
尼泊爾的國教是印度教,這是被尼泊爾憲法所規定的。但是尼泊爾國民的包容心也接納其他宗教與印度教共存。在尼泊爾,除印度教以外,還有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宗教繁榮是尼泊爾社會生活的一大特色,在尼泊爾,在加德滿都,天空中彷佛到處是神靈在飛翔,人們每天要念神、敬神,宗教活動是人人參與的一項神圣使命,就連那些置身其間的游客都會受到感染而變得虔誠起來。
當黎明的晨曦進入尼泊爾,這里的男女老幼會攜帶著獻給神的貢品到印度教或佛教的寺廟去。他們通常都用金屬器皿盛著大米、紅粉和小黃花瓣之類的貢品,擺在神像前祭獻,然后把貢品與泥土攪拌在一起,搽一小點點在前額的兩眼之間,以示神靈的存在,此外,尼泊爾人還進行殺生祭祀。他們相信殺生意味著使一個“不幸的兄弟”從被輪回為牲畜的監牢中解放出來。尼泊爾最大的德賽因節期間,往往要宰殺上萬頭牲畜。雖然祭祀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尼泊爾人生活得更加貧困,但他們無怨無悔。他們相信一次次的奉貢可以保持和增強他們與神的感情交流并以重復千萬次的姿態和虔誠,去感知自己內心中無處不在的神靈。
尼泊爾的主要宗教:
一、印度教
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論,崇拜的主要對像是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主神及其無數的化身、配偶、子女……組成的龐大系統。據說共有3300萬個神靈。印度教徒承認吠陀的權威,推行種姓制度,崇尚苦行,在教義上強調因果報應。認為從輪回中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
猴神—哈努曼(Hanuman):古印度神話中的猴神,同我國《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一樣是勇敢和正義的化身,深受尼泊爾人喜愛。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記述了哈努曼從魔王的魔爪下救出悉多。因此他也是夫妻忠誠的象征,每對新婚夫婦都會來此敬獻蒂卡粉。
象頭神—甘尼許(Ganesh):甘尼許(Ganesh)是濕婆與妻子帕瓦緹(Parvati)的兒子。傳說有一日,帕瓦緹女神沐浴時,甘守護在外。他未蒙面的父親——濕婆恰好此時歸來,被年輕力壯的甘擋在門外。濕婆盛怒之下,一劍砍掉了甘的項上人頭。事后帕瓦緹很傷心,濕婆也很后悔。他外出為兒子尋找一顆新的頭顱,因時間緊迫,最后只能用大象的頭來替代。
毗濕奴(Vishnu):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調和之神。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也稱守護之神。
濕婆(Shiva):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破壞之神。世界的破壞者,并不斷變化著形象,也稱毀滅之神。同時濕婆還是瑜伽之神、舞蹈之神、生殖之神。
梵天(Brahma):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創造之神。梵天,宇宙的創造者,在早期的神話中,梵天是自我創造的絕對存在,到了后來,當濕婆和毗濕奴的地位上升后,他又被說成了兩神創造職能的分身。雖然梵天名義上是三大神之首,但聲望卻遠遠不及其他兩個大神,專門供奉梵天很少。
印度教苦行僧:在尼泊爾各地,特別是加德滿都旅行,在印度廟的門前和回廊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所謂的“苦行僧”在那里修行。苦行僧們信奉轉世重生,他們希望在經歷一切苦難后,能夠獲得靈魂的安息。他們還要參與各種宗教儀式,與信徒們共同為世界祈禱。他們形骸消瘦、赤裸上身,臉上和身體上涂著白色或彩色粉末,模樣令人過目不忘。苦行僧以化緣為生,有的則刻意穿著鮮艷僧袍,以吸引游客照相收取“演出費”,一般付給他們每人10盧比就可以了。
印度教的生殖崇拜:尼泊爾的濕婆神廟,多半裝飾有男女交歡的雕刻,原因是印度教徒相信,濕婆和性力女神的結合,是創造生命的原動力。對于民風保守的尼泊爾人而言,這些令人臉紅的浮雕,只是來自宗教和藝術的形式。生殖崇拜的確是這里宗教信仰的重要部分,具說這有兩個作用,一讓人們增強自己戰勝邪惡的念頭,二是鼓勵人們生育后代。當然,現在又有了第三個作用,就是吸引游客來觀賞,增加旅游收入。
二、佛教
佛教是在古印度的土地上產生的一種宗教,其創始人是誕生于古印度(今屬尼泊爾)一個叫藍毗尼的小王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他出生于信仰印度教的迦毗羅國(Kapilavatthu),今屬尼泊爾的藍毗尼。是國王長子,成年后舍家修行。最終在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了佛教。與古代印度教種族制度不同的是,佛教宣揚眾生平等的思想。喬達摩.悉達多后被佛教信徒尊稱為釋迦牟尼Sakyamuni,意為“釋迦族的大覺悟者”。
尼泊爾有許多藏傳佛教的信徒和寺廟,是藏傳佛教在中國以外的最大分布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喇嘛的意思是天師)。分為4大派,即:格魯派(黃教)、寧瑪派(紅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尼泊爾的喇嘛教主要在尼泊爾北部喜瑪拉雅山地區流行。在加德滿都有許多藏傳佛教的寺廟,最大的是著名的“斯瓦揚布拉特”佛教寺廟。
尼泊爾佛教有兩大特點:一、歷史悠久。蘭毗尼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當年玄奘取經時,就曾到此朝拜。二、種類繁多。包括尼泊爾北部喜瑪拉雅山區的藏傳佛教,流行于民間的密宗佛教等。而其傳統佛教主要是大乘、小乘的混合。